○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皇林 骆区卡
编者按:
从江、榕江是我州最后脱贫摘帽的两个县。近几年来,特别是2019年以来,州委州政府把“两江”脱贫摘帽作为全州脱贫总攻的核心战役、最后决战来安排部署。州委书记、州长亲自挂帅调度督战,州四大班子领导率队组成督战专班,14个县市共抽调700余名实战经验丰富的干部与“两江”干部并肩战斗,提拔已摘帽县的3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两江”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州直部门13名县级干部奔赴“两江”任县直部门党组第一书记,州直部门49名科级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场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决战在“两江”大地取得了全面胜利。如今,“两江”正在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群众生活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近日,我们派出骨干记者深入“两江”,再访干群战贫事,记录乡亲新生活。今日起,在本报推出“再访‘两江’新生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3月4日下午,从江县下江镇高林村,阳光拨开薄雾。
79岁的孤寡老人潘老从坐在家门口晒着太阳。看到我们来访,他笑容满面,紧紧握住村第一书记傅涛的双手。
老人是言语一级残疾,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但从他诚挚的笑容和不断比划的大拇指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满意、对帮扶干部浓浓的感激之情。
村党支部书记潘官和告诉我们:“拆危房、建新房、添家具,这些都是脱贫攻坚以来,各级部门、各级帮扶干部帮助我们办的实事。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帮扶以后,成效更加明显。”
潘官和指着潘老从家里的电冰箱、柴火灶、电磁炉、衣柜和床单被褥说,这些都是州派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买给老人的,衣柜和吊顶是第一书记和村民一起动手组装的……
看电视、晒太阳,在村里帮大伙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已经成为79岁老人的生活日常。
傅涛是州委组织部的一名科长,是州直部门派驻“两江”贫困发生率高于30%的村任村第一书记的49名科级干部之一。2019年7月,他到高林村时,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1.35%,是全镇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村。
怎么打开局面?
“傅书记说,要改变贫困面貌,必须要从村级班子和党员队伍抓起。”在村委会活动室,党支部组织委员潘修元首先打开了话匣子。
刚到村时,村委会活动室是一栋陈旧的木房,年久失修,已经不能正常办公。傅涛积极争取“娘家”支持,拨付经费修缮了活动室,组织阵地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村活动室也可叫做‘百家房’。”傅涛感叹说,“活动室修缮的木板都是贫困户进行人畜混居改造时废弃的木板,我们跟老百姓买过来加工后加以利用,既增加了群众收入又节约了活动室维修成本。”
去年,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到高林村调研时,对村活动室的改造模式给予了肯定。
解决了办公场所的问题,傅涛接下来组织制定《高林村党员责任清单》及《高林村党员积分考核办法》,对在村党员和流动党员清单化管理,让党员清楚地知道应该干什么、到底怎么干。
同时,每月5日定期召开群众会议,对党支部工作、产业发展进度等有关情况向群众进行通报,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脱贫,逐渐从“等、靠、要”向“比、赶、干”转变。
“我就是个例子。”潘修元说,“以前开会大伙稀稀拉拉,现在一通知都是提前到会。”
潘修元带我们参观了他的“新房子”,一楼宽敞明亮,厨房干净整洁,二楼摆着刚添置的大沙发、茶几和电视。想想以前人畜混居的时代,老潘很不好意思:“那时习惯了,我当初是不愿改造的。傅涛书记先是动员我发挥党员的作用,又带我们到其他村参观,我成为村里第一家带头进行房子改造的,镇里面的书记看到我家的变化,奖励我一套防盗门,现在的生活好很多。”
如今,潘修元的两个儿子都在广东务工,他把二楼的两间卧室改造成了民宿,生活过得幸福甜蜜。
“村里每个月都开展卫生评比,我得了3次卫生先进,家里的卫生好了。”村民潘官文告诉我们,傅涛书记经常给放假回家的儿子辅导谈心,去年儿子考上了贵州大学。
去年,党支部开展关爱困难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大伙帮潘官文在村里开起了小卖部,村“两委”为潘官文的爱人协调了保洁员岗位,夫妻二人还到村合作社务工。
加上村里产业分红,潘官文算了下账:一年下来家里的收入也有五六万呢。
说到产业,村支书最来劲。
“我们村山高坡陡没有平地,傅涛书记带我们到邻村异地发展产业,建起了全县都为数不多的食用菌冷库。村里光是去年一年就发展了食用菌75000棒、黄牛养殖48头,还有黑毛猪、稻田鱼、小香鸡等项目,去年全村贫困户户均分红3786元,现在我们的黄牛已经发展到75头了。”
村里增收的“大路子”,还有劳务收入。
为消除疫情影响,有效组织劳务输出工作,傅涛召开集中招聘宣传会、帮助联系原就业工厂、联系搬迁点就业、合作社务工、公益岗位保障等方式,动员外出务工。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2020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务工收入达11200元。今年春节结束后,全村在去年的基础上新动员务工人员66名,开通了从高林村直达广西来宾市的务工免费直通车。
在外务工多年的年轻人潘意盏,今年回村过年有两点感受最深:“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从镇里到村里的时间比原来节约了40多分钟。手机信号也好了,能流畅地看春晚、刷快手了。”
“基础设施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具体体现。”州委组织部主要领导带头,班子成员坚持每月到村调研2次,村指挥所的集体宿舍,就是为调研住宿准备的。
去年以来,州委组织部作为高林村的帮扶单位,协调省交通厅专项经费450万元对下江镇摆亥片通村路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解决了8个村的出行难问题;协调省水利厅专项经费90万元修建抗旱设施;协调移动、联通两家公司增加信号发射塔3座;协调爱心企业捐赠覆盖全村的太阳能路灯30盏……
村里建设得越来越好,去年搬入从江县贯洞镇广龙社区的11户村民也开启了全新生活。
3月5日上午,广龙社区。30岁出头的搬迁户潘林辉正在整理行囊,明天他将和弟弟潘林福回到浙江省诸暨市进厂务工。
潘林辉说:“现在社区的生活我们太喜欢了,娃娃读书、老人看病比村里面方便得多,下楼就是幼儿园哩!”说话间,他母亲刚送孩子去社区幼儿园,顺便从楼下的超市买菜回来,用水族的语言向我们表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感谢。
为让搬迁户搬得出、住得下,州委组织部积极争取经费,为村里搬迁户统一采购了电视机、热水器、油烟机、液化灶、电磁炉、窗帘、饮水机等生活物资。
“我们是去年3月搬来的,家里的一应电器都是傅涛书记他们买来的,我们直接拎包入住!”自己在社区屠宰卖猪肉、妻子在社区超市做导购员的潘修贵笑着说,“这样的好日子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去赚钱,自力更生,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今年3月开学,傅涛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是广龙安置社区小学生潘情兵写的。
稚嫩而工整的字体间,溢出的是发自小小内心的感情:“感谢傅涛书记,您到我们村两年了,对我们嘘寒问暖,赠送我们保暖衣服上学,真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