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军
近年来,天柱县坚持以“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为发展目标,聚焦人才、机制、政策等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引领和服务农村产业革命、发展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和农村产业发展活力,绘就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村产业革命融合发展新蓝图。
聚焦“三路尖兵”,上下合力,组建“智囊团”。一是选优乡村振兴“设计师”。深化驻村帮扶机制,精心选配91名能征善战的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担任乡村振兴“设计师”,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要求,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图,提供联系资源、资金筹措和指导实施等帮助,把培育村级优势产业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效作为驻村帮扶的“必考卷”,纳入驻村年终述职和考核重要指标。二是用活高端服务“工程师”。成立天柱县“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联席办公室,建立农技人才资源库;组建由26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名州级科技特派员,106名县乡农技人才,12名其他产业专家组成的县级农业专家服务团;制作公示牌和建立微信群,搭建农技服务“直通车”,355个农村产业实现技术支持全覆盖,143个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推行“一键到位”服务。三是育强乡村发展“带富师”。深入实施“金种子”带富计划,引导党员能人参与到村级发展中来,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健全“‘金种子’+X联合帮扶机制”,注重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育成产业示范户,把产业示范户培育成村“两委”班子成员,把示范户、致富能人培育成党员。
聚焦“三项机制”,释放效能,配强“动力源”。 一是建立党建引领机制。坚持支部主导,党员带头,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群融合一体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带头领办合作社,118个村注册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村集体经济实体,推行村企交叉任职,36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合作社负责人,强化管理与监督。创新“1+3”城市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居民协商议事机制、志愿服务、社区集体经济服务体系。 二是创新帮扶协作机制。全面实施“村社合一”“能人带富”“先进村结对帮扶贫困村”工程,采取“组织联建、党员联管、产业联抓、困难联帮、乡村联建”模式,9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39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18个行政村。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出台《关于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户“双增收”的实施方案》,科学制定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
聚焦“三大工程”,统筹资源,绘好“成效图”。 一是资金扶持工程 。设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基金”,按5万元标准分别为53个经济薄弱村注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启动资金;用活“3个15万”指标,支持村集体领办、创办、入股的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划拨2700万元作为27个2017年拟出列贫困村的发展资金;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84万元量化到12个贫困村、覆盖贫困户484户。二是品牌建设工程。推行“五个三”机制,创建“凤玖玖”油茶鸡品牌,先后荣获“第11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建国七十周年中餐创新成果优质食材供应商”等殊荣,建全产业链条,年出栏600万只,年产值4亿元,解决就业1200余人,人均增收3.6万元;种植天柱油茶2万公顷,培育“天柱茶油”公共品牌。三是产销对接工程。组建天柱县农产品销售专班,实行脱产集中办公,安排人员走出去,主动对接市场、超市等;推广订单式、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和经验,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引导组织农村农特产品定向直供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直销餐饮酒店、经销企业、交易市场;开设“致富带头人网红”培训班4期,100余名学员走出课堂,开启云端销售,打通了一条完整的黔货出山通道。截至目前,累计销售农产品4000余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近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