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何晓燕 李昌焯 沈启照
春日暖阳的照射下,岑巩县羊桥乡车坝河泛起点点粼光。桥上人来车往,两岸草木吐绿,楼房林立,一河两岸连成美丽风景。
羊桥乡龙统村村民姚发元准备好劳作工具,又开始了春耕备耕工作。现在桥修好了,不用外出打工,在家也能挣大钱。去年他家栽了50亩辣椒和20亩蚕桑,收入9万余元,今年他还要发展杂稻制种产业。
2019年10月,羊桥乡龙统大桥正式通车。从此,车坝河两岸村民百年夙愿变现实,村里又见“雁”归来,无数像姚发元这样的返乡创业人员成了激活乡村经济的助推器。
龙统村被高耸入云的沉重大山紧紧围困,车坝河却像一把利刀在龙统的心脏上一刀劈下,一条长达数公里的大峡谷,成为制约全村14个自然寨2000多人出山和发展的拦路虎,也给一代又一代的龙统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酸记忆。
以前过河只有一座很窄的木桥,冬天只有用稻草捆在脚上,慢慢地爬起过去,背起小孩根本过不去。姚发元回忆说,以前的桥是用圆木和木板搭成桥身,用一对一的圆木短棒捆扎叉住,再将木叉立起固定在河水中,桥面十分狭窄,若稍不留神,就会踩空掉进河里。每当河水涨水时,独木桥就被洪流冲走。后来,村民们就采取旱季架桥、汛期用船的方式过河。
关于渡河的艰难日子,村民姚茂龙的记忆犹新:“以前早上渡船去河对岸干活时,河水还是清澈的,可到了中午十一二点钟山洪一暴发,船就被冲走了。无奈之下,只能在河对岸的人家找饭吃、借住宿,等洪水退却又才过河来。”
在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下,村里的青壮年也一个个地外出务工谋求生计,车坝河上的渡船无人接棒,两岸群众的出行又变得困难,特别是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天大的难题。
“从校长到代课老师,不管春夏秋冬,一早一晚都是在河边脱掉鞋袜,挽起裤脚,把孩子一个一个地背过河来,又把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过河去。”龙统小学教师向朝斌说。
为了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龙统村动员各方力量四处奔走,多方筹集建桥资金26万多元。2007年,一座长97米、宽2米的铁索吊桥凌空飞架在车坝河两岸。
“吊桥太长了,承载能力有限,过吊桥时,摩托车最多能载一人,三轮车只能空车通过。”龙统村村支部书记杨政乾说,吊桥主要解决了学生上学过河难的问题,发展仍然受制约。
脱贫攻坚期间,在2017年总投资430万元的龙统大桥正式破土动工,经过两年日夜奋战,一座宽7米、长110米的钢筋水泥大桥于2019年10月正式建成通车。龙统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幅幅民生幸福图景在村里徐徐铺开来。
水泥钢筋大桥的建成,彻底结束了龙统人肩挑背驮的苦日子,为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民们无比欢欣,感恩戴德,亲切地称它为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龙统村逐梦前行,通过精准施策,发展产业、易地移民搬迁、就业扶持、兜底保障等政策,2020年,龙统村顺利实现脱贫摘帽,29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目前,全村共有34户发展了种植养殖业,杂稻制种、种桑养蚕、油茶、生猪、肉牛等产业不断涌现,发展风生水起。两岸寨子旧貌换了新颜,一栋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贫穷闭塞的龙统村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蝶变。
“下一步,龙统村将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人文环境,以交通促发展,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相结合,做好山水文章和生态产业,通过走绿富双赢的新路子,实现共同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村党支部书记杨政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