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第十二小学 邓建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古诗来探析语文要素,同时透过语文要素探析古诗,进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化素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水平。
1、 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顾名思义,是在语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中渗透出来的,语文要素包含着课文的文本语境、情感态度、语言要素、句子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句子和语言组织和运用的综合能力。
2、 古诗教学语文要素渗透的现状
近年来语文要素逐渐被教师重视起来,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对语文要素归纳少,所以,对语文要素的概念不明确以致在备课中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系统地加以讲述,进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知识后,往往只知道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而没有做到迁移应用。
在古诗教学中更是如此,课本上的古诗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是针对一首古诗进行讲解,而没有将古诗所体现出来的语文要素加以系统地讲述的话,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单单学会了这一首古诗,而没有学会除此之外的千千万万首。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要素。
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要素,笔者在此选择古诗,因为古诗最能体现语文要素,也更能渗透语文要素。所以,本文基于上述四个维度,结合古诗探究如何在古诗中体现语文要素,进而帮助教师系统备课和学生系统地学习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3、 在古诗教学中体现语文要素的策略
(1) 创设文本语境,深层次挖掘古诗意蕴
文本语境就是文本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所教古诗的内容特点,以古诗文本环境为根据和依托,基于此来引领学生进行古诗的听、说、读、写训练,让古诗枯燥的语言,通过文本环境变得灵活和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突出古诗文本语言的价值。
例如,在《静夜思》中,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限,学生在阅读李白《静夜思》时可能就只能读出“月亮”“诗人”“床”“霜”“故乡”,学生可能就只得出具体的东西,而没有做到深思。在此,笔者在备课的时候,结合《静夜思》这首诗文本更具意境的特点,在讲述的过程中,笔者依托文化环境营造一片静谧、明月当空、孤单寂寞的意境,在凉凉的月色中,讲述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情,进而再通过拓展,让学生记住月亮也是寄托乡愁的一个有力工具。
(2) 创设情感情境,丰富学生的理解情感态度的角度
情感情境的创设,依托于古诗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俗,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背景资料的导入,进而创设情感情景。因为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与当今的时代不同,古代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风俗、历史地理都与现在不同,背景资料的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那时的环境当中,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抒发和表达的情感,便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
例如,在《元日》的教学中,作者是宋代的王安石,爆竹声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元日”即传统节日——春节,这是汉族最为重要的节日,民间习俗有吃年夜饭、守岁、供奉祖先、舞龙、吃饺子等等。在这首诗里,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元素。诗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画面感极强,仿佛从诗中看到了放爆仗、看花灯、喝屠苏酒、贴对联、贴门神等场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富裕,对于各种心愿、企盼的热情度都不太高。所以,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对过去的节日习俗、过节气氛的一种向往。
(3)结合古诗,学习运用典故,提升语言素养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在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不仅仅只包括背景资料,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好用典故,教师在利用典故时就无需恪守讲解背景资料的固定模式了,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和理解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背景资料讲解模式,扫除学生在理解古诗词上的障碍,及时为学生解答疑惑,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把握和理解。教师结合古诗,让学生学习运用典故,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在之后写作的语言素养。
例如,在《长相思》的讲解中,为加深学生对该诗的理解,明白纳兰性德内心的纠结苦楚之情,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地讲解“康熙盛世”。那是清朝最为辉煌的时代,纳兰性德正黄旗的显赫出生,广博的学识,深得康熙大帝的喜爱,爱好诗词歌赋,情思缠绵的御前带刀一等侍卫,确定了他与众不同的一生。他多次伴随康熙大帝出巡,还出使外域,考察沙俄侵犯边境的情况。作为性情中人,他厌倦了动荡不安、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斜阳下,无奈孤独的身影衬托出他烦躁的内心。学生在了解完历史后,可以更加深刻明白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
(4)结合诗词朗诵,体会古诗语境
古诗语境指的是:从古诗的朗读中体会当时作者写这首诗时所面临的环境、情感、思想等因素。古诗词虽语句精炼短小,却诗情画意,诗话相融合,总能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或忧伤或激昂、或优美或凄凉、或磅礴或幽深的语境。在引导细读古诗的时候,要根据正确的断句和语调来体会古诗词的语境之美。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微弱萋萋的小草写得生机盎然,坚强乐观。
(5)结合当下,古今对照,诗词新解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大部分是古诗词,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难免会有时光隧道的隔空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古诗新赋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是金戈铁马、征战一生的辛弃疾难得的一首风格温和的诗,反映了乡村祥和安静、富足自由的人民生活。如果按照传统的语文教法,同学们可能只要求死记硬背,谈不上对诗词产生兴趣,又或能够在教学中结合当下的精准扶贫,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让广大干部深入基层,群策群力,制定各种惠农惠民政策,扎实苦干,让大家摆脱了贫困,看到了好光景,过上了好日子,大家在享受安宁幸福之余,还不忘反哺家乡,建设家乡。其中的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正是当下脱贫了的农村的祥和景象吗?所以,古诗赋新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