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17日

浅析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黄平县新州镇第一小学 王亚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小学语文“单篇精读”的阅读效果不够强。基于这一教学现象,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话题,激发主题阅读策略;整合内容,熟练掌握互联阅读策略;引发学生思考,掌握问题阅读策略;多种方法,掌握节奏阅读策略,探索“1+X小组阅读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一、群文阅读的现实背景

2012年,教育部重新考虑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历史、语文三门课的统编教材,也叫示范教材。这套新教材强调“守正创新”,立足学术,充分尊重语文教育规律,把多年课改的经验转化落实,并充分吸收了各个版本的优点,于2017年开始在部分实验地区使用;2018年9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本开始在全国投入使用;预计在2019年8月,全国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将全部使用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1+X”的阅读理念。这一重大的改革承载了太多内容与国家的希冀,也对传统语文“单篇”课文的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1+X”的群文阅读理念也是推动“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重要阵地。2016年底我国制定了“全民阅读”规划,规划中指出:“必须将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全国各地实施的“大阅读行动”实验研究,也对建设书香学校、书香课堂,实现“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美好愿望,营造了浓郁的阅读氛围,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效果。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落实统编教材编写理念,践行“立德树人”的最好途径。

二、巧设议题,激发期待的阅读策略

“1”既指教科书中的文本,也指文本的典型特征(我们称之为“主题”),“X”指与此主题类似的多篇文章。换言之,“1+X”小组阅读教学是以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1”为基础,再加上一组与课文“X”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文章。组合文本阅读不是指多个文本的简单组合重叠,而是指多个文本以某种关联、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整体阅读方式。小组阅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几篇相关的文本,通过建立分类、比较异同、扩大联系、整合系统,促使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特点、意义建构和“写作”的过程。

所谓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以供师生展开讨论的话题。一组选文中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话题。一个好的议题既能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又能激发学生共同阅读、分享的兴趣。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这三篇课文都是神话体裁的文章,在对这三篇文章进行组文时,我们可以选择它们内容的共同点,每篇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神话人物“大禹”“愚公”“夸父”,那么,可以把这组群文的议题定为“了不起的神话人物”。这类议题的设定就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三、内容整合,掌握连结的阅读策略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可以看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并且进行整合性有效方法的阅读,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那么,我们小学老师更是要从小学抓起,从基础的阅读教学抓起,让群文阅读教学丰富小学生的阅读经验,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小学生从小养成热爱阅读的行为习惯。如我们把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现代诗人艾青的《绿》等诗歌放在一起进行组文。乍一看!这些诗歌来自不同时代,也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是阅读时我们都可以用到“抓住诗歌里的矛盾读懂诗歌”这一阅读策略。例如,在《渔歌子》一课里,为什么词人要用“青”和“蓝”来形容棕黑色的蓑衣呢?在《清平乐·村居》一课里,说小儿子都那么“亡赖”了,为什么又最喜欢他呢?在生活中,我们知道风、雨、水都是无色的,阳光应该是金色的,但在《绿》这首诗里艾青却写道:刮的风、下的雨、流的水和撒下的阳光都是绿的呢?老师抓住这些“矛盾”找到这三篇课文的连结点,引导学生思考,或许解读诗歌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1、常态语文教学下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借助“1+X”的课程体系,探索常态语文教学与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即1篇课文带X篇文章的研究,初步预设为以下几种形式:

“1”指的是精读,“X”指的是略读。

“1”指的是例题,“X”指的是习题。

“1”指的是教读,“X”指的是自读。

2、课外文本中的群文阅读内容及模式研究

研究方法上,预设以下三种 “1+X”的群文课型研究:

求同型。即“1+X”群文阅读,意在找出不同文章的共同点。

比异型。即“1+X”群文阅读,意在找出不同文本的差异。

整合型。综合“1+X”小组文本阅读,所提供的阅读文本、描述的事实或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材料的角度不同;或呈现为“碎片”,要求学生“组合”阅读。

四、深度思维,掌握提问的阅读策略

“1+X”群文的阅读教学,是老师在多篇文章的巧妙组合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辨析、深度思考的过程。于是,教师在围绕主题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注意深入浅出,问题设计要有层次,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问题设计要有实效性,使学生在交流和学习中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应变评价能力。一组关于阅读的文章《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我把四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怎么教呢?刚开始,我问学生这四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请学生找出来。学生听了之后马上就发现这四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这简单的问题抛出后,给阅读水平低一点儿的孩儿们极大的鼓励,大大增强了孩儿们的阅读和研究的兴趣。

然后,我再把难题直接抛给他们:“既然都是与读书相关,为何要放四篇文章呢?”静心阅读、小组讨论之后,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有了重大的发现———这四篇虽都是与读书相关,但是各有侧重和不同:第一篇侧重于爱读书,第二篇讲应该读哪些书,第三篇讲读书的方法,第四篇讲读书的意义。这种发现非常重要,这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发现这个“不同”之后,老师让学生“证明”:“既然第一篇文章的主题是‘爱读书’,请列举三个细节来证明?既然你认为第二篇是讲推荐书目,那么请你证明季羡林是如何推荐的?”这个时间段,三十分钟是安静的,沉默到底。安静的课堂太重要了,于是这四篇文章很快被打通了。老师将多篇文章横向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重整、延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五、方法多样,掌握节奏的阅读策略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除了根据议题选择“X”进行组文,要长短适宜、难度适宜、富有情趣外,阅读课堂教学节奏也应该恰当把握。在这种小组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以教学课堂为基础,以略读、浏览、速读、圈读等阅读方式为手段,以探索发现为乐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宽度。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选择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如果课堂上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就要让学生保持有效的阅读效率,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例如,低年级的小组阅读教学,可以采取大声朗读、表演阅读、竞赛阅读等方式;在中高年级小组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准确掌握学生的阅读节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首先引导老师更新教育观念,初步构建《部编教材理念下的小学“1+X”群文阅读研究》的研究意识;在学校内选拔实验班级,开展“1+X”群文阅读实验,评测“1+X”群文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影响。通过监测结果,梳理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法,从而进行广泛应用。最后构建与我校学生语文阅读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教育策略及相应的方法途径。形成“普及推广——局部实践——辐射应用”的思路,实现理论、实践、评价的一体化研究。

所以,通过对“1+X”小组阅读教学的研究,积极找出影响小学生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的主要因素,为实现高效、广泛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实践依据。本文研究了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扩大学生的阅读宽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为学生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 2021-03-17 1 1 黔东南日报 c155000.html 1 浅析小学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