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17日

描绘“绿水青山”美丽新画卷

——黔东南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

○ 龙运钦

习近平总书记2月3日至5日在贵州视察时,要求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新征程上贵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指出了目标路径,为新起点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多年来,黔东南也在一直执着探索如何走出一条深具黔东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从最初的“生态立州”战略,到后来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再到试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每一步都体现着敢为人先,先行先试。

一、奋力写好生态大保护的黔东南答卷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一贯要求。绿色,是黔东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践行“两山”发展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连续8年位居全省市州第一,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42%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居全省第一。好生态激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林下经济、全域旅游、大健康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已成为全州人民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奋斗目标。黔东南坚持生态优先,建设美丽家园,绿色发展优势得到战略性巩固提升,黔东南绿水青山“幸福不动产”持续增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画卷正在黔东南大地徐徐展开,绘就了建设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黔东南美丽答卷。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黔东南路径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黔东南逐渐构建了理念、经济、治理、制度等全方位全周期保护体系,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一是以绿为根本,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守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战略定位,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所有区域、所有领域、所有产业、所有行业发展都要体现坚持这一导向的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实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想、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的美好愿景,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进程中去。

二是以绿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一方面,依托68%的森林覆盖率优势,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深入推进林业产业革命。充分发挥地理、气候、天气等优势,大力发展矿泉水、纯净水等水产业,发展漂流、水上运动、森林康养、温泉养生等更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经济新业态,让生态要素更好转变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更好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更好成为经济财富。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实现生态环保和转型升级双赢。让绿水青山成为贵州人民现代化新征程上的“绿色提款机”。

三是以绿为底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禁捕、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各项措施,抓好中央和省委生态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科学推进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以绿为关键,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优势,在出台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月亮山梯田保护条例》《氵舞 阳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生态立法力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还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问责,建立健全长效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坚决制止和查处各类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不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

三、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的黔东南探索

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指出,生态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绿色经济在黔东南异军突起,更多生态健康的绿色农产品“泉涌”出山,农业成为推动黔东南经济逆势上扬的“老黄牛”;山地特色旅游复苏蹄疾步稳,黔东南疫情防控让游客放心,山河美景让游客舒心。要坚定不移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最大优势,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一是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林业经济。2019年7月以来,州委明确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破解“守着绿水青山苦熬”难题的关键举措,去年又进一步明确要来一场振兴林业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全面推动我州林业产业发展从“砍树、卖树”向“种树、用树”的革命性转变。目前全州建成林下经济基地2628个,林下种养殖利用面积突破100万亩,获益群众超过30万人。州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在“十四五”时期,要争创国家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林下特色种植、养殖业加快发展。黔东南州林下经济的“裂变式”发展,不仅带动群众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也为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州。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发挥好黔东南的比较优势,在特色农业上下更大的功夫,将传统农业的弱势转变为特色农业的优势,接续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全州层面,将重点培育跨区域的油茶、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食用菌5个主导产业,各县市集中打造1-2个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优势单品,提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在做大产品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竞争力,创造更大价值,增加更多收入。今年3月1日起,我国和欧盟签订的《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我州有麻江蓝莓、从江香禾糯等2个地理标志产品被纳入互认产品清单。将持续做强“苗侗山珍”生态品牌,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中,赢得更多主动权。

三是持续唱响“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旅游品牌。黔东南州拥有全省最好的自然生态,将加强对这些宝贵资源的保护传承和高水平开发,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壮大康养旅游、温泉旅游、漂流等业态,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真正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更加注重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壮大州内涉旅企业,提升旅游开发能力。推进旅游资源互补性开发,建设更多主题各异的度假康养小镇。打响“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旅游品牌,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者、旅游者和高端人才汇聚黔东南,建设黔东南。

四是在绿色价值转化上抢先机趟新路。2018年7月,贵州省启动了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取得了良好效应和社会效果。国家已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我州在植树造林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效,贡献了全省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总书记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就是要敢于打破传统常规,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对加速碳汇规模化的研究和建设,抢先机为碳中和提供能力支撑。在进一步加大国土绿化力度,提高国土绿化率和质量的同时,推进并加速碳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提前谋划好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旗子,力争在碳减排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更加充分。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 2021-03-17 ——黔东南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探索与实践 1 1 黔东南日报 c155036.html 1 描绘“绿水青山”美丽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