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李雪 张勇华) “十三五”以来,雷山县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两个宝贝”,将“非遗”资源和旅游产业有机融合,把文化和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雷山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连日来,甘小芝正忙着指导绣娘们完成织锦和苗绣的订单。甘小芝是雷山县的苗绣非遗传承人之一,她秉承着对苗绣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的信念,将雷山县“苗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并带动全县妇女一起通过巧手勤劳致富。
近年来,甘小芝利用九十九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契机,以大塘镇新桥村为中心进行刺绣和织锦工艺品的生产,并辐射全县周边各村寨建成多个生产基地,并与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合作,将非遗产品融入旅游产业,目前带动300名以上的农村妇女参与就业创业。
与甘小芝一样,非遗传承人杨国超通过申请藤编专利,将藤编技艺“升级”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带动村里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并不断将藤编技艺在发展中传承、创新。
据了解,2017年11月杨国超成立了雷山县宏鑫工艺品加工厂并加入了大塘镇三农合作社,截至目前,在观音阁社区牛王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城南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镇等开设有七个店面,共带动就业50余人,开展培训500余人。
近年来,雷山县通过开启电商发展、景区营销等“非遗+”模式,把非遗产品远销国内外,让苗族传统工艺品名扬天下。
在西江镇,这里的百姓对蜡染、刺绣、银饰、吊脚楼营造技艺等耳濡目染、视如珍宝。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这里家家户户都与刺绣、蜡染、银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深的渊源,他们子承父业,薪火相传,锻造出了独特的苗族传统工艺品令游客流连忘返。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着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吊脚楼、服饰、银饰、语言、舞蹈、传统习俗不但典型丰富,而且保存较好。目前除了非遗旅游产品能为全县旅游带来效益外,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也是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纷至沓来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有2000余栋吊脚楼,这里已经成了向世界展示苗族人民生活状态与习惯的民俗窗口。
据悉,截至目前,雷山县有“苗绣”“苗年”等13项国家级、15项省级、19项州级、184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份。“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6100.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1.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