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第三中学 李云忠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心理,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作为学校,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发掘和利用好自己的固有载体,更好地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本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呢?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巧用校园墙体文化,用视觉感应来潜移默化
在校园里的楼道、走廊等这些有着强烈视觉效应的地方,就是值得充分利用的视觉载体。可以悬挂具有民族特点的刺绣、风景、自然风光等的图片,或是学生自己制作的一些民族文化作品。可以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报等定期制作一些关于民族文化内容的板报。这样,在视觉上让学生觉得民族文化是能登大雅之堂的,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会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自信。
二、巧用校园活动,用身体力行来进行激励
学校都会经常召开一些竞赛和活动,只要留心,在这些活动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内容,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学校体育运动会中,增加民族运动项目“走高跷”,学生兴趣很浓,也从心里接受这个民族运动。又如,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增加苗歌表演。当悠扬的苗族飞歌在校园飘荡时,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自然而然的。
三、巧用校园广播,用听觉效应来熏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信心理的养成是逐步的,往往在外部刺激的不自觉中慢慢沉积。根据这一理论,学校的校园广播就是一个极佳的载体。在学校播音室的播音内容节目安排中,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我和民俗约会”的节目。这个节目专门安排一些苗族风俗习惯、苗族故事、苗歌欣赏等的播放,学生觉得很接地气,当播音室在播放这些节目时,学生就会接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内心上感到作为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的骄傲和自豪。
四、巧用校园多媒体设备,用动人的故事来感化
多媒体设备直观,视觉效果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进行专门讲座,效果很好。例如,我专门制作了一期《走向世界的“东方迪斯科”》,这个课件是专门介绍台江县有名的民族舞蹈反排木鼓舞的。通过实地拍摄图片、网上收集、视频展示等的综合演示,学生接受了一堂生动的民族文化教育课。当看到木鼓舞跳上央视、跳上中南海的视频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觉一定是发自内心的。
五、巧用文明礼仪教育,用民族特点的问候来认同
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礼仪之族。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德育教育的礼仪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苗族礼仪教育内容,如,就餐时谦让、说话诚恳,平常对人问候的尊敬词,以及坐姿讲究等,融入初中生礼仪常规要求。学生就会发现这些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独具特色。用这样独具特色的礼仪教育运行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苗族文化就会得到他们的内心认同。
六、巧用班级文化建设,用浓烈的氛围来融合
班级文化建设是提升苗族学生民族文化自觉自信的“主阵地”,因为班级是一个集体,是学生形成心理的主要场所。班级的文化建设一定要突出苗族特色。例如,在教室的布置上可以突出苗族标志性物品芦笙、图腾等,可以出一些关于苗族文化为内容的黑板报,进行苗族饰品展示活动等。当然,要形成班级文化,最主要的还是形成班级风气,在建设班级文化的思想倾向和班级风气时,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引用苗族故事里的一些励志故事,如利用康宝不顾生死爬刀梯上天挥洒甘露救治苗民的故事进行爱心和勇敢教育。用苗族英雄张秀眉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让学生汲取精神营养,觉得苗族人同样具有优良品德,自己作为一个苗族人要继承这些光荣品格。形成一定的向上、积极的班级文化心理,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产生民族文化自信。
总之,民族文化传承是一个艰巨和浩大的工程,要想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唤起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学校,只要我们留心自身的优势,善用一些有益的载体,就一定能很好地提升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自信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