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21日

浅谈台江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

○台江县第三中学 张 华

台江之所以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不仅是因为台江是一个苗族同胞聚集的区域而得名,而且还因为这里的苗族同胞们创造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而名扬世界。例如,台江的木鼓舞和芦笙舞就是苗族同胞重要的两个舞种文化,她传承着中国少数民族历史的舞蹈文化,承载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在这里我要谈的是台江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领略台江苗族芦笙舞的魅力。

苗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她拥有着自己丰富的歌舞文化,独特的歌舞习俗,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在我们中国少数民族流传的各式各样舞蹈中,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较为盛行。然而在苗族的舞蹈中,最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就是芦笙舞,我们住在台江这块苗疆腹地,每每逢年过节,喜庆佳节便少不了吹奏芦笙、跳芦笙舞,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们通过跳芦笙舞来喜庆节日、迎送客人、表达感情。芦笙舞是台江苗族同胞们的主要舞蹈之一,是台江苗族人的文化艺术象征,也是台江苗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的支柱。它凝结着台江苗族同胞们的文化精髓,传承着台江苗族同胞们的习俗文化。

在苗族文化历史长河中,对于芦笙舞的由来我目前没有一个科学的考证,但是民间却有一些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那开天辟地的时候,大地上一片荒凉,寸草不生。那时,苗族的祖先是靠着对各种飞鸟走兽的狩猎来生存的,而当时存在着捕获的困难,而就在这时,有位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森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就开始创造出芦笙来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正因为有了芦笙和进行模仿的动作,所以人们每次出猎都能够收获很多的鸟兽,于是芦笙舞自然而然地就成了生活的必须而世代相传了。虽然这些传说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让人们对芦笙舞的神秘感增加了一些好奇,便吸引着人们对芦笙舞更多的热爱。

台江苗族芦笙舞,地方苗语称“奏给”,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用脚灵活有节奏的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在这里,人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跳芦笙舞。凡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芦笙舞是台江苗族最具代表的舞蹈,也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民间舞蹈。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移、跨、转、立、踢、别、勾、翻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或节奏紧骤,或轻松明快、活跃敏捷都因场所与适用的不同而有异。芦笙舞从动作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常见的形式有男的吹芦笙、女的踩芦笙舞。男一圈、女一圈地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芦笙舞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苗族同胞们可以随时随地吹跳来自娱自乐,不受因舞者的年龄、性别所限,所以很受苗族同胞们的喜爱。

如今,芦笙舞似乎成为台江苗族人们的符号与象征,苗族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对自己的舞蹈文化不断地创造和丰富,运用多种途径、开展多种形式使芦笙舞代代相传。不管以民间自发组织传统节日庆会,还是政府主导下的现代节日庆会,都是以芦笙舞来展现。虽然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外来文化对传统芦笙舞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但是聪明的苗家人还是一代接着一代地传承下来,让芦笙舞在未来的民族文化领域里源远流长。

--> 2021-03-21 1 1 黔东南日报 c155360.html 1 浅谈台江苗族芦笙舞文化的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