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22日

水城产业兴 村民展笑颜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罗文刚

近日,记者走进麻江县坝芒乡水城村的蔬菜育苗中心,育苗大棚一个个紧挨着,并且有编号,大棚里有辣椒苗、茄子苗、包菜苗、西洋菜苗……一排排整整齐齐,技术员和村民们正在忙着管护,无意间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麻江县平均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冷凉地区。近年来,水城村党支部因地制宜,依托高山生态环境和冷凉气候,大力引导村民发展高山冷凉蔬菜。

“我们育苗大棚里的蔬菜苗已经长出来了,过不久就可移栽。”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告诉记者。“村里种植的蔬菜都是无公害种植的,病虫害少,品质良好,外省商户特别喜欢。”目前该村的蔬菜几乎销往广东、广西、重庆等地,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在育苗中心与村民经过一番的唠家常之后,大家也开始敞开心扉地与记者聊起他们的大棚蔬菜来。正在管护蔬菜苗的村民兰成秀开玩笑说:“莫看我们是农民,来这里上班时间久了,也成专家了。”

兰成秀这么一说,大火扑哧地笑了起来。为了发展好蔬菜产业,当地党委政府还专门选派农技专家实地指导。“他们亲自指导我们种菜,就连什么时候下苗,什么时候施肥,施什么肥,一样一样地进行指导,慢慢的,我们学到了技术,自己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村民姜清宇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采访中得知,水城村的村干部都是党员,都是致富能手或产业大户。

近年来,水城村党支部以“三联三增”为抓手,全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模式,把种植专业大户、党员户和致富能手组织起来,领办村级蔬菜产业合作社3个,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有力解决了当地百姓就业增收问题。

村民杨荣柳说道:“其实种植蔬菜很辛苦,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每天都得早出晚归,但是收益还是可观的,我们不用跑到外地去打工,在这里可以顾家又有钱赚!”

如今,水城村蔬菜产业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种植面积扩大到了2200亩,种植品种也由原来的1种增加到现在的10余种。同时,水城村与邻村坝河村联合建成4915亩,成为麻江县最大的坝区蔬菜产业基地,带动1284户农户实现产业增收致富,解决176名群众稳定就近就业。

当记者问到水城村产业兴旺的秘诀是什么的时候,罗传彬自信地说:“别人不种的,我们要种;别人种的,我们要优种。”要想在市场上长久站稳脚跟,就必须摒弃粗放生产模式,不断在产业升级提档上发力,这样才可以避免产业同质化,培育蔬菜的特色优势。

2020年底,水城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万元,成为全县“双超村”。该村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村支部书记罗传彬先后荣获“全州脱贫攻坚优秀村干”、“全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 2021-03-22 1 1 黔东南日报 c155306.html 1 水城产业兴 村民展笑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