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22日

弘扬长征精神 用好红色资源

当地群众向游客介绍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的情形

○ 通讯员 廖朝圣

红军长征,在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后,8万多中央红军损失只剩3万多人,何去何从,1934年12月18日红军长征途中在黎平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会上,中央选择了毛泽东同志的放弃与湘西红军会师,西进遵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主张,为此,。史学界称黎平为曙光之城,转折之地,钻石红色资源,在党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黎平会议是遵义会议的前会,是长征胜利的基石。党史界一致认为,没有黎平会议,就没有遵义会议;据此推之,没有遵义会议,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弘扬长征精神,必须挖掘红色文化。2005年我在黄平任宣传部长参加“红军在黔东南进出两州活动”时,就深深感受到黔东南红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时任州委宣传部的耿生茂部长有意识地策划了这次大型活动,通过重走红军在黔东南“进出两州路”的活动撬动,用“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把黔东南丰富的红色资源宣传出去,虽然说时间已过去了10年多,但这次活动的后劲,对黔东南的红色旅游开展,至今仍然发挥着潜在的推动作用。

“重走红军进黎平洪洲出黄平旧州”的活动,严格按照1934年红军在黔东南的时间和路线进行,12月12日重走队伍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线路,由黎平的洪洲出发,到12月31日到达黔东南黄平旧州,前后历时20多天,辗转黔东南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剑河、三穗、台江、施秉、黄平、镇远、岑巩等12个县市,历经千难万险,感悟红军精神,脚磨起了泡,脸晒破了皮,现在每当工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回忆一下“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的重走长征路精神,身上就会充满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

黔东南的色,有红色、绿色、蓝色、原色(原生态色)等多色,一红百色亮。我们要以这次党史教育为契机,把黔东南装点得更加姹紫嫣红,灿烂多彩。我在上黔东南文化课的时候,直接将专题定为《最牛凯里,醉红黔东南》,大讲特讲黔东南黎平会议、橘林秘谈、毛泽东41岁生日、龙大道、杨至诚、三敢精神等红军在黔东南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员爱国、爱党、爱州的热情。

大美黔东南,遍地是红色。黔东南喜爱和研究红色文化的人很多,也挖掘整理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知道和经常与之商讨的红色文化专家有陆景川、张忠瑜、石新民、莫新华、李家禄、王琳、何选高、李文明等大批学者,单位和个人先后出版了《伟人与黔东南》、《转折从这里开始一一论黎平会议的伟大精神》、《太阳石》、《红军在黔东南的故事》和《弘扬三敢精神》等理论和文学著作,为黔东南红色文化的弘扬,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侗族青年作者宋尧平, 在3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行走当年红军在黔东南的长征路线,不分昼夜地收集资料,赶写文章,风餐露宿、夙兴夜寐,终于完成了全国首本《毛泽东与侗族》一书,抢救和填补了红军长征在黔东南毛泽东与侗族的宝贵资料,受到了全国侗族学会的高度赞扬。通过《毛泽东与侗族》的广泛宣传,让本已名声在外的黔东南黎平会议、高屯红军桥、旧州橘林密谈的红色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我州著名作家李家禄 写的《县委组织部长》在网上点击率过亿。2010年他把描写黔东南红色文化的《大后方》和《凤凰池》两本书后来《大后方》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凤凰池》也在2019年最后一期《今古传奇》上特刊号予以发出,这对专业作家都奢望的高平台,《今古传奇》居然慷慨地给了黔东南的李作家,这不得不说是黔东南作家的传奇,黔东南红色文化的传奇。

受“收藏老张”的影响,退休后我尝试着收集了一些红色藏品。虽然品种和数量不多,但对抢救资料和愉悦心情有很大帮助。收藏老张,是人们给他的外号,他原名叫张伦平,是苗正根红的南下老干子弟,具有天生喜爱红色的传统,也将一生的心血用在了红色收藏上,他自费行走红军在黔东南的足迹,收集了很多红色文化藏品,是我所见收藏最多,门类最全,私人收藏有关黎平会议、毛泽东在黔东南41岁生日、榕江红七军、黄平橘林密谈、龙大道、杨至诚等人物事件实物最多的藏家。收藏老张不惜重金收购红色藏品,他所收藏的红军长征在黔东南留下和用过的实物,遵义会议纪念馆和黎平会议纪念馆,现在都展存有他无偿捐献的红色实物,实在令人敬佩。张伦平在州教育局退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办“红军长征在黔东南纪念馆”工作,由于是属私家藏馆,个别人不理解,进展缓慢,我们希望他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帮助与支持。

黔东南是一个天然的博物馆,除了红色收藏,还有绿色、蓝色和原色收藏,也是天然的博物馆。西江、肇兴、岜沙等都是正牌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远、隆里、旧州等都是国家授了牌的旅游古城,特别是那与夜郎齐名的且兰古都旧州,更有许多书写不完的传奇。黔东南如雨后春笋般的个人收藏馆,星罗棋布,灿烂辉煌。州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杨再新推荐我们去看井绪伟私家“太阳鼓”博物馆,他收藏着黔东南苗、侗、瑶、水、革家等先民从古老穿过来的贵旧衣物,每一件都价值连城。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国刚文化人带我和吴运坤副教授拜访了建在凯里的“苗妹非遗博物馆”,银首饰、银项圈、银茶壶、银戒指,银光闪闪,琳琅满目,那才是大开眼界,她在全国开有苗妹银饰连锁店,营业额上亿,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一”。

我喜欢享受邮票收藏的美妙时刻,且花钱不多,心里热乎,让人沉浸在幸福时光的汪洋大海之中,沐浴着历史文化的阳光雨露。有人说收藏是一种爱好,是一种文化欣赏,是一种情操陶冶,是一种文化记忆。而我要说的是,有关黔东南邮票的收藏更是一种稀缺少有的物质资源,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

有关黔东南的收藏,除了邮票上的鼓楼、风雨桥外,还有印在人民币上的民族人物,州博物馆是全州最大的博物馆,我们经常带学员到这里接受爱国爱州教育,每次去我都要到有黔东南人头像的两张放大的人民币图案前,驻足端详,这是中国人民银行1980年发行的第四套壹角和壹元的人民币。壹角左上角的图案,是我州第一任苗族州长王德安,壹元右上角的图案,是我州从江侗族姑娘石乃引。这两张钱币,都是我们那一代人每天手上要走过无数次的纸币,但黔东南很多年轻人,对于这两张人民币的了解,大都停留在即将退市藏品价值的认知上,没有看到其比经济价值更大的社会价值,不能不说是一种不该有的遗憾与缺陷。

文化收藏,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收藏,看似雅事,难事,更是一件简单之事、乐事与趣事,有钱人能搞,无钱人也能做,漫步前行,积少成多。到河里捡象征红色的画面石、形状石,不要钱,收集用过的废手机、空酒瓶不要钱,前几天有个好友晒一个刚脱贫的贫困户家具,我居然无意中还发现一台老式的华南牌缝纫机,应该比新缝纫机更具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当然,能在黔东南红色博物馆里,摆上几个有黔东南特色的奇石、根雕,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今日头条”,我看见施秉县文联主席奉力发的一个宣传施秉奇石的微信,其奇石如龙似凤,像人像仙,栩栩如生,撼人心魄,我爱黔东南的红色文化,爱黔东南的一草一木,我感叹于黔东南巧夺天工的神奇,我认为所有这些,都是擦亮黔东南红色文化亮丽底色的基座。

写这篇弘扬长征精神,讲好黔东南红色故事,用好黔东南红色资源的文章,是我非常看重和偏爱黔东南的红色文化所至,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与全体黔东南人一道,共同打造和擦亮黔东南红色文化的亮丽品牌和底色,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在贵州在黔东南的建设,也一定会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红色聚宝盆,锦绣黔东南既是一片绿色的土地,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她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美誉与荣耀,我们要趁势而上,多管齐下,让收藏和书写的红色,把黔东南装点得更加美丽。当前,全州上下,全力攻坚,已全面夺取2020年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收藏和书写红色作品,能够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尽快开设红色博物馆、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开辟红色精品线路、开创黔东南红色文化品牌,以此鼓舞信心、激发斗志和凝聚人心,努力建设大美黔东南新未来,让黔东南的红色,红遍中国,红透世界。

--> 2021-03-22 1 1 黔东南日报 c155314.html 1 弘扬长征精神 用好红色资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