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第二中学 吴显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特殊与重要的地位,以日常生活作为视角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更好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自理能力。本文,将日常生活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及应用做粗浅的梳理和认识。
一、立足学情,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鉴于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他们无拘无束、活泼、敢于表现自我。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班级学生的学龄特征和学情,加强在课堂上生活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多设计适宜的生活情景,在直观、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政治知识,以使学生体会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为此,教师在平时要重视对生活化教育资源的收集、整理和优化,能够制作一部分生活化的教学工具,或者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备课阶段设计一些生活化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呈现生活情景,从而激活学生的政治学习思维,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哭泣的自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危害,教师可以导入学生身边的雾霾天气、河流污染等生活现象,然后再向学生开展生态教育、环保教育,这往往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事实表明,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初中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有效减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所以教师要增强自身的生活化教学意识,在平时重视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进而为日常生活融入课堂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营造趣味化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师能有效地统一政治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政治,获取政治知识,那么就能够让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以及让学生体会到自身生活中到处都有知识的影子,进而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价值和乐趣,从此更加热爱实际生活,爱上学习。例如,在“少年的权利”的教学中,如果单纯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会让课堂显得过于枯燥和乏味,也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多导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进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享受到了什么权利,生活中个人权益有没有遭到破坏?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反思有效结合起来。教师以这种方式教学,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实际中的政治知识和个人权利问题,进而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积极导入生活案例,在形象的感知中渗透知识
生活案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贴近初中生的思维特性,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事物中进行学习和感知,通过学生身边摸得着和看得见的事物,让他们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政治知识。同时,借助教学案例的导入,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还是一名教学引导者,让教学过程更具体验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促进平等、和谐、民主、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例如,在“关注弱势群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导入身边一名“残疾人的生活”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处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切身感受他们的生活困难,使他们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信任人,养成关心残疾人、乐于帮助残疾人的优良品质。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情感体验,降低学生对初中政治德育教育的抵触情绪,有效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地统一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政治知识学习,进而启发学生建立生活跟政治之间的纽带,激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政治知识,从而感受和体验实际生活中的政治学习价值,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实现生活和政治的一体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