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平县新州镇第三小学 杨向阳
儿童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从自由、放松的娱乐环境中进入严肃、正规的课堂学习,中间的过渡需要5分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利用这一过渡时间,设计自由活动训练,这并不是无目的性、无组织的随意活动,而是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前的一种辅助训练。近年来,我在改进阅读教学方法上作了一些尝试,立足点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各项环节都以阅读为中心,把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
一、以“小桔灯”亲子阅读为媒。以“小桔灯”亲子阅读为抓手,以家庭为主阵地,大手拉小手,每天坚持阅读半小时和诗词朗诵、故事表演等多形式户外读书活动相结合,在语文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时而深情诵读优美句段,时而静默沉思导读问题,时而积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时而提笔记录读书心得。在自己和家长的精心策划下制定本学期班级亲子共读的实施方案,把家长群转变为班级亲子阅读群,在群里发布本周或者本月阅读推荐书目,并鼓励同学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坚持进行每天半小时的文本阅读。在亲子阅读活动中,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进行朗读,感染了该班30多位小听众,他们一个个听得无比专注,还不时抢着和老师互动,这进一步激发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书香浸润校园和家庭。
二、散文要朗读,其他文体的文章也离不开朗读。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在“小桔灯”亲子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读出文章特有的风采,读出富有表现力的祖国语言的语感,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读的好习惯,并逐步提高读的技巧,从而领悟读的乐趣,一堂成功阅读课设计的课堂,师对学生阅读疑难所在作必要的辅导,在学生读书、思考基础上,共同议论,教师作必要的补充,有的放矢地讲。如设计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题。即读课题、讲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教师泛读、学生轻读。读完之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脉络;自学字词。让学生使用工具书,弄情词、句、段的意思;深读课文。边读边圈、点、画、记,质疑问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可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并告知学生先做什么,一是理解词句确切含义,体会感情色彩;其次,努力探索适合素质教育和儿童心理特征的新方法,准确理解词句,采用换比、演示等。
三、多形式提高“读”的效率。近年来,一些教师采取“寓讲于读”的方法,把教师的讲解融会于师生共同的读书活动中去,收到较好的效果。在“小桔灯”亲子阅读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通过读能理解的那些地方,就尽量通过学生听读、朗读、默读去解决,通过朗读的语气和感情,启发学生领会词句的含义和遣词造句的妙处,如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或人物思想品质的重点词语,过去是教师自己讲述,自己板书。现在先让学生听教师范读,再想想教师突出了哪些词语,从中体会到哪些是重点词语,对表达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指导学生朗读,让读得好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怎么样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默读思考,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比如“狐假虎威”,教师不是自己去讲这个成语的意思,而是提示学生:“假”字应该怎样理解,先查字典,再认真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来帮助理解。这样,寓教师的讲解于指导学生阅读当中,就可以改变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无疑是提高读书能力的经验之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摆好讲和读的关系,是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借助“小桔灯”亲子阅读活动,提倡善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用少一点的时间,收多一点的效果。善读,就要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做到:明确目的,善于思考,掌握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