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和帮助是必要的。但有些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成绩更好、履历更光鲜,过度地帮助孩子,甚至有些家长直接介入原本属于孩子的赛道。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504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6%的受访家长坦言自己曾过度帮助孩子,70.0%的受访家长觉得这样会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性,依赖家长。81.8%的受访家长建议摆正位置,让孩子独立自主地成长。(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调查显示,88.6%的受访家长表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有过度帮助的情况,如帮做作业、参与竞赛、代做卫生等,令人愕然。众所周知,孩子的能力是后天修炼而成的,而不是靠父母“代劳”而成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成绩更好、履历更光鲜,过度地帮助孩子,甚至有些家长直接介入原本属于孩子的赛道,由于自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挥,能力也比从小独立的同龄人相差甚远。特别是,家长如此功利,如此浮躁,孩子还能够顺其自然地健康成长吗?
要知道,家长过度帮孩子,不仅削弱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表面上看,家长过度帮孩子,或许暂时解决了孩子的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但同时又会使孩子失去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机会。孩子在家长过度参与的重压下学习和生活,不仅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害怕失败,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受挫或就业不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家长,几乎从子女呱呱落地开始,就包办了他们的一切。特别是在孩子接受教育阶段,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替他们在每个环节“铺路”,生怕自己的孩子输给了别人的孩子。家长爱子心切,重视子女的教育与成长,本无可厚非。但是,过度的“重视”未必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孩子习惯、甚至依赖于父母给他们规划一切,身心将会变得懒惰,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永远也不会成熟起来。
可见,家长过度帮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错位,实际上也是一种“捧杀”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长这种行为,也是对学校教学秩序的一种横加干涉,反而推高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成本。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对家长这种过度参与行为,不加以管理和制止,任其无序发展,势必会污染学习空气,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有关部门应制订家庭教育“负面清单”,将帮做作业、参与竞赛、代做卫生等家长过度帮孩子行为纳入其中,成为不能触碰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