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艳 李财俊
2012年,榕江县两汪乡空烈村汪脑自然寨近1200亩茅草坡曾被人视为一钱不值的荒山,如今却成了年产值约750万元的茶山,发展成为本地主导特色产业,助推茶叶深加工、茶叶附值再上新台阶,把白茶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用一叶茶青托起两汪乡群众的致富梦。
勤学苦干,觅良机发展白茶产业
闵继武,勤学好问又不太“安分”,是两汪继武白茶企业创始人,1980年初中毕业的老闵不甘心在家伺候一亩三分地,秉承“技多不压身”的精神在广东、浙江等地“进修”,通过务工学汽修技术、学机械制造、学开挖掘机等各项技能,却让老闵更有无力感,家乡条件艰苦,自己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和嗷嗷待哺的孩子照顾,学来的技术回家也施展不开。
“得回家!”在这样的想法支撑下,老闵回到家做起了买卖,然而却因经营不善把多年务工积蓄都赔了进去。
一天,无所事事的老闵站在自家的荒山面前苦苦冥思,两汪乡地处偏僻,群众购买力低,想要发家致富,光靠买进卖出肯定是不行的,两汪乡人勤快、大家依靠传统的水稻、蔬菜种植附加值低、时常看不见效果,荒山如果好好利用开发,肯定能变废为宝,有了这样的思路,2008年老闵背上行囊,再次踏上了外出学习的列车,冲着安吉茶叶的品牌,来到了浙江安吉“偷师学艺”,他的目的就是要把种茶、制茶技术带回家乡。
勤奋好学、诚实淳朴的老闵很快赢得了茶场老板和茶场技术员的信任,大家都毫不保留地教他种茶、制茶的看家本领。老闵白天打工,晚上深入茶园、制茶地学习,他发现,安吉和两汪的土壤结构极其相似,而且,两汪乡海拔高,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比安吉种茶更胜一筹,想到这些有利因素,他越发兴奋,学习兴趣越发浓厚。
3年后,老闵带着从安吉学习到的技术经验、务工的积蓄和高昂的斗志回到了家乡,通过土地流转,以每亩荒山每年60元的价格,流转了山地1200亩,投资了上百万,让从前的茅草坡栽满了白茶树苗。
精心呵护,多渠道拓展销售途径
老闵“不惜财”,不想让两汪乡一代又一代的贫穷周而复始,他自己从浙江高薪聘请技术员来到两汪指导种植、采摘以及炒茶,2014年,两汪乡成品茶叶产量只有100多斤,产值不过2万元,为了节省开支,老闵自己住在了茶山,看护着茶树,施肥、驱虫得心应手,看着白茶树一年一年的长大,他看到了未来。
2015年,两汪白茶有1000余亩进入采茶期,亩产5至6斤干茶,茶总产量近3000斤,产值达200多万元。当地乡政府看到了契机,协助老闵创办了继武白茶企业,引领带动全乡种植白茶面积9000余亩,亩产量在15-20斤干茶左右,优质茶业平均价格在800-900元,慕名而来的台湾、浙江、广州等地客商络绎不绝,新采茶叶更加供不应求,走俏市场,白茶产销不用愁了,老闵的致富梦想实现了。
“现在,两汪白茶在全省都打响了招牌,还上了电视,这是我以前从没想到过的。”当初老闵单纯地想着让两汪经济“活起来”、让大家生活“好起来”,阴差阳错的为两汪白茶闯出市场,现在,企业依托“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管理,运营逐步规范,带动附近100多户农户就业,仅采茶期聘请茶叶工人这一项,就提供临时就业岗位近1100个,带动周边乡镇农户增收。
白茶产业现在成了两汪乡近两年不断打造提升的产业之一,也成了全县重点打造特色产业之一。近几年,在闵继武的示范带动下,两汪乡大力发展有机青白茶,通过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和“特惠贷”资金,实现全乡7个村级合作社整乡抱团发展,现在已达到人均1亩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