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29日

党建引航聚合力 扬帆奋进谱新篇

——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水城村党支部

○ 通讯员 罗文刚 金延霞

水城村位于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西部,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寨,758户3023人,党员67人。全村以布依族和畲族为主,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2%。近年来,水城村党支部唱好党建引航“主旋律”,强化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升群众内生动力,大力发展坝区产业、林下经济,实现支部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强基固本 增强支部“凝聚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届五中全会也为我们绘制了宏伟蓝图,水城村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作为党员,我们要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在水城村党员活动室,坝芒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水城村包村领导谢可可正在给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致富能手上党课,活动室不时传来阵阵掌声。

上党课已成为水城村常态。近年来,水城村党支部着力抓实“全县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和全县基层党建示范点创建,把学习教育抓常抓长,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并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上党课等形式,让村“两委”成员、党员在学习中领悟、在工作中践行,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提升服务意识,让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牢记初心,保持干劲,激发斗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学习,以学习促进服务群众能力提升。”水城村党支部书记罗传彬说道,“现在我们的村干部都是党员,都是致富能手或产业大户。”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 支部强不强 全靠领头羊

近年来,水城村党支部通过抓班子、带队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不断优化村级队伍结构,把村组干部、村级后备力量等发展成为党员,把党员发展成为村干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加强教育培训管理,抓实党员队伍思想建设、制度建设,提升党员队伍综合素质,打造一支能干事、愿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水城村各项事业得到高质量发展,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水城村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和“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支部书记罗传彬先后荣获“全州脱贫攻坚优秀村干”“全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扶贫扶智 激发群众“内生力”

翻犁、掏厢、打窝……在水城村水头组,脱贫户王玉君正在田间劳作。

王玉君户有6口人 ,因缺少劳动力于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党支部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王玉君通过发展蔬菜种植,于2014年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今年我打算租30亩土地,用于发展蔬菜产业。”王玉君说道,“我一个人忙不过来,还需要聘请人员到基地务工,或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实现共同致富。”

昔日的水城村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4户1411人,贫困发生率为46.7%。

近年来,水城村党支部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建立“联组包片”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明确包保帮扶干部对建档立卡脱贫户制定“一户一方案”并组织实施。帮扶干部通过不定期入户走访,开展政策宣传、感恩教育、技能培训,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外出务工等增加家庭收入,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智志”双扶。

村民要发展,邻里要和谐,村民自治是关键。水城村党支部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组建村民小组“组管委”,规范村民行为,建立“十户一体”主体132个,开展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优秀家庭、最美村寨等评选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提升村寨综合治理。

“平时我们自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谁家的卫生管理不好,大家都会互相督促提醒,互相帮忙整改。”村民陈永菊如是说,“现在各家各户卫生都好了,寨子漂亮多了,修了花台,搞了绿化,处处都是风景。”

“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和村民自治,实现了‘输血’向‘造血’的转变,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村容寨貌得到改变,产业发展得到提质,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升,群众幸福感得到增强。”罗传彬说道。

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和广大群众的努力下,水城村2018年实现脱贫,2019年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昔日的“后进村”变成了“先锋村”“红旗村”,水城村先后荣获“全州文明村寨”“全省文明村寨”荣誉称号。如今的水城村遍地吹起文明新风。

党社联建 激活振兴“新动力”

采收、搬运、分拣、装车……走进水城村坝区红菜薹种植基地里,一株株红菜薹长势旺盛,群众忙着采收,坝区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红菜薹开采以来,我们已向广东、贵阳等地输送20万余斤,价格好时可以卖到4.5元/斤。”罗传彬说道,“群众自种的红菜薹,可以自行售卖给商贩或交给村合作社,当行情不好时,村合作社通过保底回收的方式进行收购,保障群众的利益,让利于民。”

水城村坚持抓基层党组织与抓村经济组织深度融合,紧扣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乡村振兴要求,以“三联三增”为抓手,全面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模式,把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把种植专业大户、党员户和致富能手组织起来,领办村级蔬菜产业合作社3个,精准吸纳贫困群众加入;通过“产业联营、基地联建”方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产业,推动产业发展由分散化向集约化、由微小化向规模化发展,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前,水城村与邻村坝河村联合建成4915亩(其中:水城村2949亩)全县最大的坝区蔬菜产业基地,带动1284户农户实现产业增收致富,解决176名群众就近就业;建立蔬菜基地示范核心区、连片蔬菜种植示范带和种植基地各1个共800余亩;引进县农文旅公司建成高科技蔬菜博览园1个,园区试种新品种46个,集育苗种植销售、观光旅游、采摘休闲为一体,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合作社发展林下养蜂450箱,逐步形成了“支部引领、企业帮带、合作社推动、群众参与”的党建与产业发展互动双赢的良好格局。

2019年9月,水城村助农扶贫攻坚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誉称号。

2020年底,水城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万元,成为全县“双超村”。

“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对我们莫大的鼓舞。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推广‘党社联建·村社合一’模式,继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农村经纪人帮带作用,以‘党建+产业’为切入点,积极通过引进企业入驻、村合作社领办、种植大户带动、群众积极参与的形式,大力发展以高山冷凉蔬菜为主的坝区经济和林下经济、田园经济,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实现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展望未来,罗传彬信心满满地说。

--> 2021-03-29 ——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水城村党支部 1 1 黔东南日报 c155837.html 1 党建引航聚合力 扬帆奋进谱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