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县西江民族小学 李桂彪
“空间观念”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空间观念要求学生去接触不同领域的数学知识,更多地进行观察和自我探索,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更要注重发展空间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本人根据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空间观念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丰富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组织学生通过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方位的感知,来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如长方体的盒子、小汽车、储钱罐、小熊等常见物品观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面是不同的。然后利用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观察学校、家里、楼房等。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二、借助信息技术,理解空间观念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通过学生自身想象力的发展,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变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向学生展示这张纸片通过一定的方式,不断地变换,进而变成五角星图案的过程,在这个变换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然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同学自己准备一张长方形的纸片,然后对长方形纸片进行一定的裁剪,从而让长方形纸片可以变为两张纸片,进行实际的动手实验,学生们会发现,在自己的手中这两张纸片通过不同的拼接方式,既能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换一个方式又能构成一个三角形。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接着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示有关图形的变化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们拥有了一堂活跃又轻松的数学课,还加深了他们对于图形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实际操作
在数学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模式,让每位学生亲身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研究中,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在进行《认识图形》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出小组合作的环节,并可以使用卡纸、彩笔、七巧板等工具加以辅助。教师在上课之前先引导学生按照座位前后分成几个小组,并把教学用具按小组进行分发:“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认识简单的图形,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的形式来玩个简单的小游戏。大家手里都拿到了老师发的卡纸、画笔和剪刀,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剪出简单的图形并进行拼合,完成一幅美丽的剪贴画,完成后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介绍你们小组的作品。”通过在数学课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使学生对图形的空间变换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四、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渗透观念
对于理解能力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空间观念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空间观念的思维渗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养成与空间观念相关联的习惯。例如,在《周长》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计算公式和了解不同的物体周长有不同的计算方法都是教学的主要内容,熟知这些数学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进一步感觉到数学的魅力,以空间观念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在数学学习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