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蓝田镇地锁小学 田 丽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唱歌曲和欣赏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造各种有效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实践证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作用十分明显。下面本人仅就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运用情境化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来感知事物,且对动态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音乐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创设直观化、形象化的情境来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在视听结合的双重影响下深受启发与感染,这样既能保持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又能加强学生对音乐教材相关内容的认识和掌握。
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比较普遍。所谓电教创设情境是指通过电教设备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教《小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先播放一段雷声隆隆、风声呼呼、雨声沙沙的录音,创设一个春雨绵绵的情境,再以幻灯展示出一张空白片,学生判断出雨声后,教师便在幻灯片上画出雨丝,接着播放这首歌的旋律。在欢快的乐声中,教师再用幻灯展示出一颗颗种子发芽、生长出叶子的过程,这样,新歌的意境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听音乐——看画面——再听音乐——再看画面,深刻地理解了词意,这样把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音乐的内在规律。教师设置具有引导性和指示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结构,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去深刻理解音乐。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发现音乐作品别样的美感,这就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比如在学习《闪烁的小星》时,可在前一天给学生留作业:晚上观察星星,让学生发现星星的各种形态,激发学生热爱美、表达美的能力。在音乐课听歌之前,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的夜空景色,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一段优美、宁静的乐曲声中,教师朗读“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学会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星星的印象进行绘画,创造《星空图》。如此一来,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理解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创设情感情境,提供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情感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最显著的特性,让学生充分理解曲作家的创作心境和情感表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坚韧自强的奋斗精神。例如,在讲解《我的祖国》这一章节时,可以用《义勇军进行曲》来创设一个爱国情怀的情感基调,用雄浑壮阔的曲调最大程度地点燃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然后让学生学习《红旗颂》,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比学习。学生通过对比可以知道,这两首歌在前奏方面虽然有些相似,但是相比而言,《红旗颂》的紧迫感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这些爱国主义歌曲时所彰显的爱国情怀和红色精神,正是情感情境所激发出来的,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进取的心态,用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鼓励和支持他们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成功。
总之,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情境教学模式,整合多种情境的优势和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能力和审美素养,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高音乐的课堂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