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3月30日

黄平县:

做强坝区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 通讯员 吴忠寿

“这几天,我们村二三十个妇女在六源鲜野菜基地摘菜,一天有80元的收入,今年除农忙季节忙自家的活路外,一年下来一人也挣2万多元。”黄平县旧州镇川心村50多岁的吴巫桑抱着新鲜的野蔬菜高兴地说。

“一天工钱80元,做9个小时活,我们主要负责蔬菜基地的种植、除草、培土、施肥、收割之类的活,就在家门口做活路,又不算累,几乎天天有做,还是划算的!”在鼎泰丰农业开展有限公司红叶莴笋蔬菜基地务工的旧州镇白子桥村民妇女杨再芝说。

旧州镇万亩大坝区,现引进有六源鲜、云上依家、鼎泰丰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高产蔬菜、山野菜、芦笋、菱白等特色产业,位于旧州镇川心村六源鲜野菜基地是全省首家集野菜种苗培育、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种植有水晶冰菜、富贵菜、养心菜、红叶荨麻、蒲公英、紫背天葵等20多个野生蔬菜品种,年供苗5000万株,年产商品野生蔬菜200万公斤,亩产值超过1万元,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通过丰富坝区产业革命的形式和内容,推广‘一田多用’‘一季多收’模式,初步建立健全发展链条构筑坝区经济新业态。2020年,旧州坝区产业覆盖贫困户2298户8920人,年解决就近就业8800人(次),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旧州镇党委书记潘开举介绍。

趁着近段时间好天气,在重安镇安江村坝区,安江村党总支书记吴治忠带领村民忙着移栽辣椒、西红柿等时令蔬菜苗,大家动作娴熟,忙而有序,丰收的喜悦荡漾在这一片翠绿的田地。

“2020年,全村每年蔬菜种植规模达300多亩,蔬菜产业年产值突破百万元以上大关,种植规模在5—10亩的蔬菜种植大户就有50余家,辐射农户156户,带动建档立卡98户316人脱贫。”吴治忠说。

“我们在重安镇安江坝区,坚持把坝区蔬菜产业作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党建为统揽,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蔬菜—水稻’轮作,在‘规模、标准、效益’上做文章,水稻蔬菜产业实现量质齐升,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重安镇党委书记王东感慨地说。

在黄平县浪洞镇食用菌产业黑木耳基地,春节后种植的食用菌陆续进入采收期。“年纪不小了,出不了远门打工,现在建起了食用菌产业园,我们来基地做工,一天有100元钱收入,既可以照顾孙儿孙女上学,又可以挣钱补贴家用,真是太高兴了。”浪洞村贫困村民潘树英说。

“浪洞镇食用菌产业园基地是黔东南州与杭州实施东西部协作产业资金在黄平落地实施的重大项目,利用杭州对口帮扶资金6400万元,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200亩,年种植2400万棒的黑木耳食用菌基地。”贵州远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振钢说。

“建设坝区食用菌产业园区,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以‘党建+公司+基地+农户’平台,带领群众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力群众增产增收、就业收入脱贫致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浪洞镇党委书记秦冰满怀自信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黄平县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坝区为平台、科技为支撑,把发展坝区产业作为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载体,坝区经济亩产值超过万元,是平时亩产值的三倍。坝区产业经济,就像一把可以打开致富之锁的“金钥匙”,正助力黄平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新面貌。

--> 2021-03-30 黄平县: 1 1 黔东南日报 c156006.html 1 做强坝区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