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王清谊) 正值草莓上市季节,在剑河县川洞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草莓采摘园,大棚内清甜气息扑面而来,一颗颗草莓娇羞地躲在叶子后面,垂挂下来,像一颗颗鲜红油亮的玛瑙,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前来乐享“莓”好时光。
“前几年,我们搞过辣椒等农产品种植,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2019年,我们尝试着发展草莓种植,想不到竟成功了。”合作社负责人万志彬说道。
2019年在农业农村部派驻该村驻村干部的帮助和协调下,川洞村的6户贫困户到凯里下司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引进种苗,率先示范种植了3亩11个大棚,由于全部采用大棚恒温种植和蜜蜂授粉,果品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保障,亩产值达5万元。
“我从去年8月份开始到基地务工,搭棚、整地、移摘、除草、疏叶,工资是每天110元,基地忙的时候就去上班,基地不忙的时候我就忙自家的农活,别看基地不是每天都有活干,但是一年下来也有将近12000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照顾家庭和打工挣钱两不误。”川洞村村民万花贵一边给草莓疏叶一边说道。
据悉,该基地采用“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按照“2233”即:农户和技术员各按20%,基地管理员和村集体各按30%比例进行分红,产业覆盖全村131户建档立卡户。基地不仅给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分红,同时还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基地每年可提供20多个岗位,让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而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尝到产业发展甜头,村民们的种植信心也更足了,2020年基地扩大到7亩31个大棚,挂果期从12月延续到次年5月,预计年产值达20万元。
“下步,村里还计划扩大种植规模,着力打造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川洞村党支部书记刘健说道。
近年来,剑河县致力于“授人以渔”,从“政策输血”转型发展为“自我造血”。结合全县各村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特”,支持村集体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强种养殖技术培训,拓展村集体创收途径,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