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思铭 通讯员 付光斌
黔东南州作为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户籍人口的81.15%,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立足于地方实际,实施分类指导,针对文化程度较低、不熟悉汉语等学习存在困难的少数民族党员和群众,通过使用“苗汉”“侗汉”等“双语”助学方式,让党史学习遍布苗乡侗寨。
精准施策,让学习教育“不掉队”
坚持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对全州文化程度低、不熟悉汉语等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党员进行摸底,建立工作台账,制定助学措施,确保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组建“双语”师资队伍,定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双语”宣讲,指导基层党组织使用“双语”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相结合,让支部抓在经常、党员学在日常。搭建广播、微信、抖音等助学载体,将党史学习教育书目和先进典型录制成音视频、编排成文艺节目,用基层党员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精准发力,让学习教育“不走样”
按照“地域相邻、作息相似、行业相同”的原则,把党员集中起来,依托讲习所、道德讲堂、远教站点等平台,集中讲授党史知识、现场答疑解惑,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以及党史学习教育其他必学书目,深刻理解内涵精髓,感悟初心使命,激发奋进动力。依托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力量,采取“1+N”的形式结对帮扶行动不便的党员和流动党员,通过发放学习资料和上门送学的方式,教育引导党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精准融合,让学习教育“不落空”
坚持与地方特色相融合,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将地方党史和红色文化纳入党史学习教育,丰富学习教育的内容,更好地发挥知史和育人的作用。坚持与调查研究相融合,干部与基层党员和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话家常、聊发展,收集涉及乡村振兴、组织建设、社会治安、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了解基层所盼、基层所难。坚持与服务群众相融合,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安排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接待群众,倾听诉求、解读政策、破解难题,用群众获得感检验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