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山县西江民族小学 杨再琳
众所周知,家庭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算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用来衡量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参考。小学生天性好动、喜变化,设计合理的数学家庭作业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探索具有创意性的家庭作业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体会。
一、传统家庭作业弊端分析
教学经验证明,虽然小学数学的概念和方法在很多数学考卷中被反复强调,但是很多学生即使经历了反复的记忆和练习之后,在做题时却仍然经常犯错。表现在日常作业中遇到不同类型的问题时,不能类比学习和举一反三,除了课堂教学,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家庭作业缺乏实践造成的。许多学生厌倦了家庭作业枯燥的形式后,经常匆匆忙忙地解答甚至抄袭他人的作业,根本没有质量可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课堂教学的变化,设计有趣、新颖和有效的学生家庭作业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趋势。
二、家庭作业设计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教师布置数学家庭作业虽然内容有别,但作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数学故事和数学知识,在数学作业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布置设计手抄报作业,使学生通过设计手抄报,不仅了解数学知识,而且融入个人特色;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如组织学生玩数学跳棋、角色扮演“模拟购物”等,达到“在游戏中完成作业”。
三、家庭作业设计应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在现有的教材中,每一章节后均有一些课后练习题,如何将传统的练习题变成灵活性的家庭作业呢?答案是修改原题参数,改变作业形式。例如,在教学完“加减乘除”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规则,让学生从数字0~9中,任意选取3个不重复的数,通过“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来得到数字11。这样灵活的习题形式,既能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家庭作业设计应具有趣味性的特点
学生的家庭作业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往往会喜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完“各种金额的人民币”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换钱游戏:一张1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元的?几张1元的?一张10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0元和几张20元的?在教学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教师可以布置“图形画画”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计算正确后,把对应的图形画在空白处。当计算题都做完后,多个图形都出现在图上,学生会发现原来是一朵小花,这样学生肯定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再如,在教学完“正方体”后,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家庭作业: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是正方体?正方体都有什么样的特点?正方体有几个面,几个角,几条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家庭作业设计应具有探索性的特点
探索性的家庭作业是提高教学质量较为关键的一环,具有探索性特点的作业往往更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教学完“对称图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观察电扇的叶子、闹钟等图形,然后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做实验的作业。例如,当教学完“物体体积”后,教师可以布置作业:用一个体积刻度管,如何测量一个水杯的体积?因为体积刻度管上,标有准确的体积数,所以拿过来一个装满水的杯子,然后把水倒到刻度管中,观察刻度就能得出杯子的体积了。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小学生对家庭作业有很大的兴趣时,他们才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有效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设计作业。创新的内容和实践的操作,再加上趣味性的设计,可以使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