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凯里市三棵树镇民族中学 潘宗杰
在课堂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课堂高效与否,教师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使得学生学有所获,需要以生为本,不断地探索创新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趣味教学,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 精心设计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学习新知识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兴趣,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地创设每一个问题情境,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探究和创新利用家庭食盐可以设计出很多小实验。如:将一个萝卜一段挖空,盛进适量的食盐水,过一会儿,会发现液面上升,溶液量增多。在此基础上解释渗透原理,指导学生探讨家庭中常用腌制方法保存食品的原因,学生们通过讨论后获得牢固知识。
二、从实践中引入化学知识
生活中的知识丰富多彩,老师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的眼里,化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化学元素和化学方程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例如,如课堂上学习燃烧的基本知识后,就可以指导学生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终止燃烧有哪些方法?还可分析煤块为什么要做成蜂窝状,煤炉为什么设计上下两个通风孔,如何调节炉火的大小,最终将问题回归到如何预防煤气中毒等等。讨论了这些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向灭火问题、节约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运用实验教学法
化学实验也是初中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所在,实验有着不一样的魔力,实验具有新颖性、醒目性、变化性、奇特性,容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现很多化学课堂“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常用“说实验、讲实验、画实验”等干瘪的方式来替代亲手“做实验”,只有枯燥无味的听与看,缺乏趣味性和真实感,为了提高课堂有效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每一个星期开展一节实验课。例如在学习氧气时,课本上就安排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制取出来的氧气来探究氧气的性质。老师首先要向学生普及催化剂的相关知识,什么是催化剂,在实验中教师要讲解如何使用到的化学仪器,这些化学仪器的用途、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带火星的木条伸进瓶中,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当然课前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事先进行实验,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确保课堂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有效性。
四、创设探究性课堂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强调学生要自主地学习,让学习提升到另一个空间,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新课改的运行下,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转变,它要求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老师则是辅导的作用,要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们去自主探讨学习。
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教师不必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寻,探究性学习在于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主体去体验学习奥妙,变被动为主动,快乐地去学习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的同时生成白色物质。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公式前了解现象,进而探寻答案。
综上所述,教师要从教学有效性着眼,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广泛运用实验导入等教学法,开展探究教学,让学生不断挑战自己、主动地学习、积极地动手和认真地探究去解决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