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雪 龙炳燕 通讯员 杨琳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
“英雄,我们来看你们了!” 3月31日上午9点30分,黄平县新州镇黄猫村的部分党员群众相约来到两名红军烈士墓前祭扫。这是黄猫村村民87年来代代相传的清明传统。
祭扫现场,新修缮的红军墓前两棵樟木树已吐露新芽,显得愈加苍翠挺拔。阳光下,镌刻着“红军无名烈士之墓”的墓碑上,五角红星闪闪发光。
临近清明,几乎每天都有当地干部群众自发前来祭扫,致敬英雄、共寄哀思。烈士墓前,摆满了鲜花与祭品。
“这几天,县里、镇里来我们村祭奠红军烈士的人多了起来,这是好事,这说明百姓没有忘记他们。但是,一定要注意文明祭扫。”黄猫村党支部书记廖启先提醒着身旁的65岁退伍军人、红军烈士墓的“守护者”李应付。
身着亻革 家服饰的妇女李妹德向两名烈士献上自己采摘的野花,并从竹篮里拿出了还冒着热气的红鸡蛋、糯米饭、腊肉等祭品摆放在墓碑前。随后,她将自家酿的米酒缓缓举过头顶,然后轻轻地洒在墓碑前。有的群众还在红军烈士墓上挂了白纸。李妹德说:“这样一种祭扫的方式,是把两名红军烈士当成自己的亲人。每年清明,我们要用亻革 家人的传统习俗来祭奠他们。”
李应付整理完墓碑前的鲜花和祭品后,转身走向两棵紧挨着的樟木树,熟练地给树木的根部浇水。这两棵树是2018年村里修缮烈士墓时栽下的,寄托了人们对先烈的无限敬仰。
“小时候,父辈就告诉我们不要忘记红军,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他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因此我像尊敬自己的长辈一样敬重他们。”退伍返乡的李应付,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结。他经常到这里来打扫墓地,看看树木的长势,和红军烈士“聊聊天”。有时他还带村里的孩子们来,给他们讲红军烈士的故事,把革命精神代代传。
10点20分,前来祭奠的党员群众面对烈士墓碑,深深鞠躬,缅怀先烈,寄托哀思。
墓碑上雕刻的墓志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据记载,1934年12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来到黄平县,兵分两路向北进发。这两位红军战士随部队经过黄猫村时,因负伤严重相继牺牲在黄猫村附近,被村里的妇女廖德阳、李莽嘎分别悄悄掩埋。由于没有任何资料保留下来,两名红军烈士的姓名至今无从查证。
两名红军烈士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为新中国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缅怀英烈,是为了汲取力量。
如今,黄猫村的基础条件好了,红军烈士墓得到修缮,原本两座分开的墓也合在了一块儿。“尽管烈士们没有留下名字,但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他们。”墓碑前,黄猫村老支书廖贵发对大家说,要进一步完善红军烈士墓的周边基础设施环境,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现在,虽然脱贫了,但是乡村振兴的任务还很艰巨,村里面的发展要好好谋划,才对得起红军烈士们的付出与牺牲。”作为现任村支书,廖启先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祭扫结束,人们渐渐散去。
眺望群山,万木葱茏、繁花绽放,又是一年好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