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远口镇小学 吴满英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但由于该学科具有逻辑思维的特点,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如何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立足班情,以生为本,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现本人根据教学实践与同仁们分享几点粗浅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主要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包括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等。
例如,我们教育组在讨论小数乘法中的“当乘数比 1 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 1 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时,起先有老师认为最好要加上“被乘数不为0”,后来认为这还不够,要加上“被乘数大于 0”,但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后,决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的阶段性和知识的可接受性,教学时还是不加这几个字为妥。因此,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这无疑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前的教育学理论倡导“三主”教育理念,即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线索,以实现学生探究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乐学,继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着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目的,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授《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内容时,我没有机械地进行讲授,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游戏进行引导。通过实物展示,有四盏小灯笼为一组的共3组;六面小红旗为一组的2组;五朵小红花为一组的4组。我让学生先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计算,共有多少东西,小学生很快就能列出算式:
4+4+4=12;6+6=12;5+5+5+5=20;
这时我让学生寻找这些算式的规律,同学们很快就能指出,三个算式都有相同的加数,并得出了三个4相加;两个6相加;四个5相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我逐渐增加了难度。我问学生:如果有40个5相加会怎样去列出算式呢?会不会用加法去写很长很长的算式呢?学生领会出,如果用加法会太麻烦,必须要有一种更加快捷的方法,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乘法的认识。再通过让学生对比40个5的加法算式,学生就会感觉到乘法的简便与快捷。通过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
三、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载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直接决定着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综合行为能力都有了初步的形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主导作用的把控,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
例如,我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长方体或者一个正方体。在课堂教学开始后,先让每一个学生将手中的物体进行拆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一个长方体或者一个正方体的结构组成,然后我带领学生一同对每一个面进行测量,并且计算出表面积。在学生测量完成并且计算好之后,我再为学生讲解表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计算公式是:(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计算公式是:棱长×棱长×6;同时我让学生再试着将刚刚测量的数据,带入公式进行计算。在学生计算完成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积测算方式进行对比。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教学内容,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避免了反复单一的讲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解脱出来,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够大面积地提高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