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应光 周恩超 陆胜科
春日的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草长莺飞,千余亩葡萄正吐露新芽,生机勃勃。乡村拂新风,产业成风景,如今的脚猛村,村民脸上洋溢着自信笑容。
这场“华丽转身”的背后,凝聚了脚猛村党支部的辛勤汗水。近年来,脚猛村党支部苦干实干,把一个曾经无支撑产业、无集体经济、无村合作社,贫困人口多、破旧房屋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的“三无三多”贫困村变成了如今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党建引领聚人心 贫困村蜕变为富美村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党支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走进脚猛村党员活动室,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反映产业发展历程、各级各部门关怀支持的文化墙,在文化墙的中央整齐摆放着国家、省、州、县、镇对脚猛村党支部表彰的证书格外醒目。
“干好农村的事,必须有一个好的组织、一个好的班子,这些都是我们党支部发展的见证。”脚猛村党支部书记文锡红道出了强组织、兴产业、美乡村的成功秘诀。
时间回溯到2011年,时年42岁的文锡红思忖了几个昼夜后,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沉甸甸的担子。自己的小家要照管,村里的“大家”更需要管好。“要干就干出个样子来。”
要致富,先修路。2015年,村“两委”争取到了“村村通”公路惠民工程,修复了被洪水冲毁的通村公路,老百姓运货出山、进货入村更加方便。
为改变贫困村的现状,脚猛村党支部还建立“党建引航、班子引领、党员表率”的“党建+N”工作机制,找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动力,不断破解在发展资金、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的问题和难题,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牢记初心担使命 真抓实干促脱贫
党建引领,干部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中国农业银行派驻雷山县丹江镇脚猛村第一书记刘韬介绍,脚猛村一方面加大对党员干部和村干部的培养。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刘韬从实际出发,带领脚猛村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每月组织召开1次党员大会,定期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2018年7月1日,还专门邀请县政务服务中心、县农业银行和清华大学师生到脚猛村调研,开展“政银村校”庆“七一”活动。优化党员结构,解决脚猛村发展党员的问题。在刘韬的牵线搭桥下,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先后落地。
脚猛村党支部还重视本土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引导更多群众通过自我发展走上致富路。
智志双扶变思想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要想脱真贫,贫困户就必须“动”起来。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摆在脚猛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大难题。经过仔细探讨,脚猛村坚持把扶志扶智作为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的重要抓手,建立以脱贫致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主,辅以开展就业培训、典型带动、宣传引导、积分奖励、差异化分红、“六治”专项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活动,制定乡规民约,设立道德红黑榜,推进移风易俗,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的内生动力。
通过发展,脚猛村形成了以葡萄产业为主导产业,黑毛猪、肉牛等养殖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双赢。
截至目前,脚猛村葡萄种植户达到183户,种植面积达1170余亩。同时,脚猛村注重强化利益联结,及时成立了脚猛村葡萄协会和脚猛村隆鑫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按照“产业搭台·党社共建·群众参与”模式,加快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脱贫,葡萄产业逐步成为了脚猛村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另外,采取“企业+合作社”发展其他特色种植养殖,竹产业165亩,肉牛养殖存栏50头,黑毛猪养殖户达到94户,目前黑毛猪存栏200余头,蜜蜂养殖280箱。
有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脚猛村从贫困村“破茧成蝶”,尽锐出战,精彩出列,昔日那贫困的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