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09日

古镇新韵看下司

俯视下司古镇 (通讯员 苏志平 摄)

古镇一角 (通讯员 苏志平 摄)

阳明书院 (通讯员 苏志平 摄)

广东会馆 (通讯员 陈昕 摄)

激流回旋皮划艇 (通讯员 李勋 摄)

美丽的下司 (通讯员 苏志平 摄)

○ 文/雷安平

随着多项旅游活动项目在下司的成功举办,清水江畔“天造山水,人文下司”的神韵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

下司古镇距凯里13公里,距贵阳市129公里,距都匀市38公里,境内有沪昆铁路、凯麻高速公路、320国道、司辰公路、凯都大道通过。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2.5万人,其中以苗族、仫佬、畲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共2万人,占总人口的81.26%,是黔东南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西入口第一重镇。拥有“贵州第一、亚洲最好、世界一流”的奥运会激流回旋指定比赛、训练基地——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贵州省龙舟训练基地;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村——龙里村等多项美称。冠有“世界名犬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龙舟冠之乡”之美誉。是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点之一,是初步具有体育休闲、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功能的风景区。

下司镇是贵州八大古镇之一,历史沿革久远,早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下司就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商业重镇。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头巷尾,彻夜营业,时人誉为“小上海”。下司古镇历史上曾培育过一大批仁人志士,清末状元夏同龢,是中国开科举以来拥有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第一人;狙炸袁世凯的壮士张先培等仁人志士。

山水田园的下司

下司古镇环境清幽,古风犹存。小镇房屋为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清风传雨,颇具水镇风韵。适宜都市人群休闲度假,静养心身。有太阳岛、桃花岛等休闲度假村。夕阳西下,清水江上余晖跃动,沿岸青峰,倩影澄江。远山山麓,农舍炊烟随晚风袅袅飘散。

古镇远山近水,镇外大尺度的田园水景和舒缓的山景、林海构成良好的空间关系,周边空间围合,中间开放,清河绕城,形成半围合风水景观结构,与镇内的生活空间形成对比和呼应, 人与自然和谐优美、共荣共生,形成一幅优美的农耕文化与古镇相结合的诗意画卷。

下司不仅有悦人美景,还盛产国内少有的本地原生蓝莓,以及以蓝莓为原料精制而成的姊妹酒。至于下司野鸭餐、草烧狗肉等江湖美食更是撩人垂涎。

人文繁盛的下司

下司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故名下司。民国二十年(1931)始置下司镇。下司为明清开埠之地,有上百年的积淀,胜迹犹存。下司曾为清水江上游的商埠重镇。清雍正七年(1729),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清水江河道,乾隆二年(1737)、二十六年(1761)和光绪八年(1882)又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为连接黔湘的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清末至民国初年,这时的商业鼎盛,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常住镇上。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商帮团队。街市商号林立,生意兴隆。每逢场期,省内外船只车马纷至沓来,泊江商船以百千数计,夜色临江,船上灯火通明,倒映江流,如繁星流云,堪称下司胜景。车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酒肆营业通宵达旦。时人以“小上海”誉之。

下司古镇虽经历史沧桑,但基本保持完好,其格局、结构仍然体现当年的历史情景,成为中原文化的缩影北风南渐的见证,是中国商埠的活化石和例证。下司古镇先民来自于中原和江南地区,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带到了苗侗聚居的黔东南地区,与当地苗侗文化交融,加之下司古镇的商埠性质,南来北往,逐渐成为多元文化古镇。

古镇中多类建筑艺术共融,江南院落、北方院落、徽派建筑、闽南建筑、苗侗建筑等多种建筑形式集于一体,并相互借鉴吸收,构成多元性的建筑特征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古镇的鲜明特征包括古镇格局、民居、街道、码头等,特别是码头石板斑驳苍老,既体现了农耕文化,又体现了多姓聚居、商埠生活的特定时代特征。古镇内市政体系、街道格局、民居聚落及码头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据历史记载,下司码头共有三个,即大码头、小码头、南码头。大、小码头是当年使用频率最高的码头,日吞吐货量巨大,来自云、贵、川的挑夫们在船与商铺库房之间日夜不停地搬运,用鹅卵石砌成的路梯,也被踩得光亮圆滑。而南码头则只是当时临时救急增设。

过去下司仅有大街、小街和下排街三条主要街道,现在称为古街道。大街路面最宽处不足三米,用鹅卵石整齐铺设的路面,极具特色。过去主要在这条街卖食盐、布匹、烟等。大街的木房至今还保持着当初的模样,下排街至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古时,下司民居多为青瓦木楼,三间两进,也有五间两进,俗称长五间,中间一间为堂屋,为居民祭祖、接客之地。房屋与房屋之间无马头封火墙,东屋或西屋外间建有长四尺、宽一尺二寸的“壁笼”,“壁笼”为商货人家的货柜。该建筑既有苗侗吊脚楼风格,又与时俱进增添了商业内涵。

下司建有玉皇阁和观音阁,玉皇阁建在下坝靠近清水江的半山腰上,是最热闹的地方。观音阁是黔东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佛寺之一,平日香火不断。

下司古镇有两湖会馆、福建会馆和广东会馆。两湖会馆又名禹王宫,位于下司古镇核心区,是古镇西南角是重要的一处古建筑。目前建筑格局尚保存完好,曾是两湖商人在西南腹地的重要交通水埠——下司商业会所。福建会馆为下司古镇史上福建客商在下司设立的商业会所,位于下司古镇小街,遗址主楼建筑尚保存完好,建筑风格为东南沿海海派棚层顶式建筑。广东会馆位于古街南侧小河湾岸边建筑遗址尚保存完好,历史上为广东客商在下司的经商会所,四合院的岭南建筑风格设计,由门厅、正房、配房、戏楼、跨院和套房组成,集中体现了岭南传统文化。

下司古镇还将规划建设夏同龢、张先培纪念馆。夏同龢为贵州历史上仅有两个文状元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公派留学日本,攻读工业的经济,学成回国。民国二年(1913)被选为国会议员,民国九年至二十年(1920——1923)出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张先培祖籍下司,同盟会会员,狙炸袁世凯的革命英烈。

运动员竞技的下司

下司镇交通发达,城镇建设迅速发展,商贸繁荣,清江水江面宽阔笔直,碧水如镜,不再依托水运作为主要交通枢纽的下司人民,将货船改为龙舟,每年七月半或端午节,就自发组织划龙舟比赛,这种体育文化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由省有关部门拨款修建东西两岸800米长的龙舟比赛看台,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村。下司民族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得到了较快发展,1992年8月被国家民委、国家体委授予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1989、1992、1994、1998全国龙舟赛都在这里举行。2007年,下司龙舟队代表贵州参加在广东省花都市国际划船中心举行的第八届少数民族龙舟赛,获得男子标准龙舟500米、800米、1000米,男女混合标准龙舟500米、800米、1000米,男子小龙舟500米,男女混合小龙舟500米全部奖项第一名,当时此成绩轰动亚洲。另外,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动员会上,该龙舟队代表贵州省参赛。均夺得所参赛项目的全部冠军。

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位于风景秀丽的下司古镇,于2006年8月建成,被授予中国皮划艇协会贵州下司激流回旋训练基地。

基地依山傍水、干净整洁、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河水清澈见底,清爽如泉。全长490米,其中引水渠道长180米、赛道长310米,全程落差6.8米,水流量15—20米/秒。整个赛道由不规则的人造异地障碍物构成,具有连续变换的漫流、蜿蜒急缓的剪切流、左右回旋的涡流等,可以说将世界上所有急流回旋赛道的典型水流集于一身,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可调节、半自然半人工、具备奥运会难度系数的标准奥运激流赛场。运动员公寓由多桩具有苗侗风格的建筑群组成,可满足150人的训练、竞赛、会议、旅游、休闲的接待需求。

建成至今,该基地已成功举办两次国际邀请赛和多次全国比赛。宜人的气候、友好的环境、先进的赛道,优质的河水、热情的接待、周到的服务,使下司基地深受国内外参赛队伍和游客的喜爱和好评。

新韵下司古镇,正以皮划艇激流回旋竞技的韧劲和龙舟赛勇往直前的精神,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和各种旅游业态的建设,一个具有体育休闲、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功能的风景区呈现在中外游客的面前。

--> 2021-04-09 1 1 黔东南日报 c156734.html 1 古镇新韵看下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