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11日

描绘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传统的也是时尚的,你们一针一线绣出来,何其精彩!”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苗绣的“点赞”,让广大妇女备受鼓舞,深感民族文化大有可为,也让万千绣娘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苗族刺绣的决心和信心。

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用针线勾勒出流光溢彩的苗族文化。

在黔东南,苗绣不仅为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也成为我州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妙招,是精准扶贫“绣花”功夫下到位的结果。

在新时代贵州精神感召下,贵州省妇联、省工信厅等单位立足贵州实际,发起、推动并深入实施贵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

自“锦绣计划”成立以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锦绣计划实施工作,把实施“锦绣计划”助推“巾帼脱贫行动”作为解决妇女创业就业、实现农村贫困妇女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2016年,我州台江县成为全省第一个“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2019年新增丹寨县、榕江县为“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锦绣计划的实施,有效解决了我州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贡献了力量。

为进一步发挥锦绣计划在带动妇女脱贫方面的作用,州妇联联合相关部门对全州手工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了进一步核查,进一步摸清了全州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中企业、手工专业合作社、家庭作坊等相关情况,对全州14.127万名绣娘进行摸底调查并建立台账,指导绣娘广建手工基地,引导妇女脱贫攻坚。

只有初中文化的凯里绣娘杨科礼曾经是一名普通的绣娘,自“锦绣计划”实施以来,她成为了合作社的领头人,创办了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建立了8家分社,其中4个分社建在省级极贫乡镇,吸纳了社员1000余人,贫困绣娘占到了70%,合作社于2017年10月获“全国巾帼巧手致富示范基地”称号。杨科礼先后荣获“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劳动模范”、贵州省“巾帼建功标兵”、黔东南“名绣娘”的称号。

“经过州妇联‘锦绣计划’的组织培训,我在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还懂得了商业化的制作和标准,把苗绣做成了帽子、包包、鞋子,路子也拓宽了,现在蜡染刺绣订单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盼头!”说话间,杨科礼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十三五”期间,我州共争取锦绣计划领域项目资金近2.1亿元,为妇女手工产业发展争取经费支持。2016-2020年积极向上级妇联推荐申报获得项目经费900余万元用于妇女手工培训、基地建设等。其中锦绣计划培训项目102个,培训资金574万元,培训绣娘5700余人。获得全国、省级巧手脱贫示范基地及其他项目66个,获得项目资金近400万元,获得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项目经费177万元,促进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妈妈制造”公益项目落户台江县和丹寨县。

这份沉甸甸的脱贫攻坚“答卷”里包含了全州广大妇女的积极贡献,也包含了“锦绣计划”助脱贫的突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苗绣的肯定、鼓励,为我们今后发展苗绣指了新路子,明了新方向,给了新动力,有了新要求,寄予新希望。”州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杨艳表示,下一步,州妇联将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十四五”新征程上迈开坚实的步伐,用“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 2021-04-11 1 1 黔东南日报 c156830.html 1 描绘乡村振兴的“锦绣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