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康莉 潘皇林
人物名片:
潘光雕,男,水族,1950年生,省非遗项目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水书与汉字大不相同,很多文字书写起来很复杂,也很难记。潘光雕年少和家中长辈学习水书,十分勤奋,随后又不遗余力将水族文字教授给村邻孩童,推动水书习俗申遗、水族文化进校园,一颗心永远和水书捆在一起。
初春的榕江,细雨夹杂着油菜花香氤氲在大山梁上,村口的两排水书文字,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到三江乡故衣村,这里是水书先生潘光雕的家乡。
水书是水族的独特文字,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记载了水族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等文化信息,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书是靠民间的“水书先生”一代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水书先生”,是那些能看懂水书的人,亦被称为“师”或“师人”。可以说,每位“水书先生”都是水族文化的一座“活宝库”。
2006年,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年,潘光雕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至今已经有52个年头了。”潘光雕年事虽高,提到自己学习水书的经历仍精神矍铄。
由于家庭困难,13岁时,潘光雕就被迫辍学回家务农。20岁那年,村里的“水书先生”潘家和、潘家喜看中潘光雕,认为他聪颖、有慧根,要将水书传承重担交给他。
“开始看水书,一个字都不认识,我一点儿兴趣都没有。”潘光雕说,“那时候,年轻人都走村串寨相姑娘,大伯(潘家和)和二伯(潘家喜)要我学水书,说真的,心里郁闷,总想找机会跟大伙儿一起去找对象,跟姑娘唱歌。”
好在后来,潘家和、潘家喜两位老先生又招来寨上与潘光雕同龄的几个年轻人一起学习。大伙儿互相鼓劲,都很努力。水书与汉字大不相同,很多文字书写起来很复杂,也很难记。加上家中贫困,潘光雕和伙伴们就用炭灰当粉笔,在家中的楼板、牛圈的板壁上书写。有空时,大家在一起就像小学生一样,一个念,一个听写,慢慢记下来。
在生活困窘的年代,经过先生精心指导,潘光雕一边劳动一边认真钻研水书。“成家后,和我一起学水书的伙伴都出去打工或做其他事了,只有我坚持下来。”潘光雕说,“水书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在生活中的使用,潘光雕对水书的积累也越来越深。
十几年前,潘光雕收了大徒弟潘明焕跟随自己学习水书。一次,潘明焕跟师父说,村里有很多人知晓水书,但县里领导并不十分了解水族深厚的文化,应该找机会到文化部门,申请将水书习俗列为文化项目,以便更好地传承。
2004年,潘光雕找到榕江县文化部门申报水书习俗项目,引起相关负责人重视。经过层层筛选推荐, 2007年10月,潘光雕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这使他传承水书有了更大的空间。于是,潘光雕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在家里办学堂,让原来神秘的水书走上了大众化传播之路。
“现在跟我学水书的有百余人,可认真钻研的不过20人,学得精的就更少了。”潘光雕说,“年轻人学水书不钻研,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水书比较深奥,难学;二是他们对水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认为挣钱才是最主要的。”让潘光雕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一些水族文化学者和大学生相继来到他家,了解水书的情况。在他看来,这是水书越来越受重视的表现。
2020年,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潘光雕还积极配合村委会工作,他利用水书向当地水族同胞讲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害性,并广泛宣传防控病毒感染知识。他告诉大家“出门要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门、不聚餐、吃熟食、不吃野味、不恐慌、莫轻视,出现发热、乏力早就医,不信谣、不传谣”。在他的宣传协助下,整个村寨生活依然井井有条,这一举措受到了村民们的赞扬。
“传授水书虽然很艰难,但我的心和水书捆在一起,我愿意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水书传承的工作中去,这也是两位伯父要我学习水书的初衷。”潘光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