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余贵重 谢官梅
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0万元以上15个,50万元以上30个,10万元以上45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关……这是丹寨县党建引领产业兴、群众富、集体强的优异答卷。
“县委坚持每半年研究1次村集体经济发展,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主抓、亲自调度,以上率下,形成了全县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在黔东南州2021年第一季度抓党建促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场推进会上,丹寨县组织部主要负责人作经验交流发言。
为推动村级合作社发展,丹寨县建立“1名县级领导+1名乡镇领导+1名部门领导”联系村级产业扶贫合作社的工作机制,定期深入调研解决实际困难问题。
“作为一名兵支书,要把军营作风转到攻坚战场,带好头、引好航。”兴仁镇烧茶村推选退伍军人杨秀贤担任村支书、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长“一肩挑”,带领群众发展药材、吊瓜、蓝莓等产业1660亩,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15万元。
头雁引领,能人兴村。丹寨县积极推进村社联建,明确村“两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使村党支部的服务管理与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有机结合,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公司交叉任职121个村。
“通过到烧茶租80亩林地发展林下养鸡,产值达30万元。”排调镇方胜村党支部书记龙明超说,通过统筹安排交通不便、生产要素稀缺的边远山村到条件较好的村异地置业,采取强弱合建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双向共赢。
“在合作社和产业链上建支部255个、党小组302个,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坚强堡垒。”丹寨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积极推动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
“我们建立蓝莓、林下中药材等示范基地6200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9.8万元。”扬武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张有英积极推动村社联建,强化组织引领,红星村的产业“红”起来。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算富……”扬武镇干改村种植能手潘照周放弃异乡高薪工作,返乡带动村里合作社发展哈密瓜等产业,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
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把懂经营、善管理、会发展的能人推选为村支书、主任及合作社负责人,统筹安排省州县287名农业专家匹配到坝区、到基地指导产业发展,培育和储备乡土人才465人,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合作社的发展不仅仅是组织部门和农业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联合联动……”丹寨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尹江凌说,通过整合513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量化入股,每村每年集体经济稳定收益3.36万元。
丹寨县建立“一要点两纳入”机制,把集体经济列入党建重点工作清单,纳入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内容,纳入党建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倒逼各级党组织和书记把集体经济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我们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0万元,按比例可提取3.5万元奖励村干部,每人可获得奖励7000元。”龙泉镇马鞍村党支部书记刘天富说。通过建立村干部集体经济收益奖励分配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激情,确保村干部干得“用心”。
“每月劳务收入2000元,土地流转一年1.2万元,村合作社分红500元,一年就有36500元……”兴仁镇台辰村贫困户李家琴说。通过采取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务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的“三金”方式,树立勤劳致富导向,避免政策养懒汉,有效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合作社抱团发展。
党建引领风帆劲。丹寨县采取高位推动、创新驱动、组织联动和机制带动的“四轮齐转”模式,因村施策、精准发力驱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