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蒋鸿琪 姜绍文) 近日,笔者走进三穗县武笔街道彩虹社区,扶贫车间已陆续复工复产,工人们有的忙着赶制订单、有的在编制竹编,车间内忙碌而有序。
“搬入新家后,很快就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月保底工资2000多元,计件发放,多劳多得。”彩虹社区居民周明珍说。
2018年,周明珍从三穗县桐林镇坦洞村搬迁入住彩虹社区,在当地干部的指引下,她踊跃报名培训,顺利进入生产服饰的扶贫车间工作。
近年来,三穗县武笔街道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采取“社区+企业+车间+贫困户”的模式,吸纳社区内劳动力,通过培训务工技能,统一安排到扶贫车间从事生产,从而使他们实现家门口就业。
“社区开设的扶贫车间,是我们的幸福车间。”提到自己的工作,周明珍脸上洋溢着笑容。似乎要与她的喜悦有呼应,车间里缝纫机的声音响得格外欢快。
车间里,像周明珍一样的务工者有30多名,都是社区的搬迁居民,过去靠田间劳作谋生,如今实现了向车间工人转变。
“今年刚复工复产,我们就陆续接到广州、深圳等地的订单,每个月能生产3万多件衣服。”周明珍所在车间的负责人杨政清说,“借助扶贫好政策,今年我们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线,新增一个车间,继续吸纳居民就业。”
旁边不到10米远的另一个车间里,似乎显得很安静。笔者继续探究,原来这里是生产竹编的。
“你看,这是我刚编好的果盘。我们可以在车间里编,也能带回家编,既能照顾家里又有稳定收入,很不错。”车间里的“老把式”刘阳展示起了自己刚完成的产品。
据车间负责人杨杜鹃介绍,她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新模式,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大多都会竹编这个传统手工技艺,开办了扶贫车间,让社区搬迁户们持久稳定脱贫多了一条新路径。
在杨杜鹃的带动下,社区2名居民稳定就业,17名居民灵活就业。开发的竹簸、竹花瓶、竹手提包、竹果盘、瓷器竹编包装、温水瓶竹编包装等产品,远销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及日本等国内外市场。
目前,彩虹社区的扶贫车间,涉及竹编工艺、成衣制作、民间传统布艺等,解决了社区内100余名居民的就业问题。
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稳得住、能致富”,彩虹社区通过设立扶贫车间,实现了群众顾家、增收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