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13日

振兴为己任 富民勇担当

——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姚水长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鲜花吐蕊、草木葳蕤,春风荡漾,旁海镇水寨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月27日,走进凯里市旁海镇水寨村,只见道路干净整洁,展示着一个新农村应有的景象。

水寨村地处大山深处,是少数民族村寨,全村共有5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432户,人口2076人,水寨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7年3月,受组织委托,凯里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姚水长告别家人,来到凯里市旁海镇水寨村任第一书记。

为了摸清贫困的根源,进驻水寨村后,姚水长开始走家串户,经常深入村寨角落、田间地头。

经过摸排调查姚水长认为,“读书改变命运,智慧开创未来。”大堡的长远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在姚水长及协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发动大堡青年成立了大堡发展基金,由全组18—48岁青年共同出资,最低300元起,上不封顶,在他们的宣传发动下,全组青年纷纷出资,共集资3万余元。在他们的推动下,基金会设立了奖学金,对考上大学一本的大堡学子,每名奖励2000元,考上大学二本每名奖励1500元。2017年7月,大堡组兰平考入贵州大学二本,获得了1500元的奖励。

农村发展靠路。姚水长到水寨村后,规划建设大堡组的第一条产业机耕道长980米,宽4米。在必经之路上,有一段40米长的路段因为宽度不够,需砌挡墙,挡墙高度达2.5米,村民在9人小组的组织下,买钢筋,拉砂子,全组男女老少齐上阵,仅用5天时间就建成了这段挡墙。姚水长发动再修一条寨脚至老场坝长530米,宽4米的产业路,随着工程的推进,当他了解到修路经费紧张时,自己掏钱捐助修路,四处化缘,得到朋友捐赠21900元。

在农家院坝、稻田里都留下姚水长与贫困户一起劳作的身影,他把贫困户当亲人,大事小事他都放在心上!当得知大埔村民李正文,生活不能自理,母亲89岁的高龄,为了保证用电安全,村委会一直不敢给其接通电源,为了让他一家晚上活动方便一些,姚水长自已掏钱给他买了一大一小两个充电手电筒,并联系邻居,定期帮忙充电,解决了他的充电问题。

“姚书记来到水寨村,我们水寨村的一切都变了。不仅有了发展协会、管委会、文体广场,还有了新公路、合作社、蓄水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姚水长深知,水寨村要真正脱贫,必须有产业造血能力。姚水长还带领村民发展花卉苗木、林下食用菌、林下魔芋、林下养蜂等产业。如今,水寨坐拥2000余亩的花卉苗木,还发展有林下食用菌200亩、林下魔芋种植200亩、林下养蜂100箱等,已向贫困户分红26万余元,仅2020年发放务工薪金37万余元。姚水长还引进凯里市胜宏茶叶种植有限公司在水寨村下水组种植200亩的安吉白茶,产业发展势头好。

2021年2月,姚水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水寨村虽然脱贫了,但是姚水长并未减轻自己的工作量,修路、拆房让道、请挖机、投工投劳……姚水长不停地奔忙着,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2021-04-13 ——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姚水长 1 1 黔东南日报 c156942.html 1 振兴为己任 富民勇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