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县第五中学 彭小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但长期以来,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由于师资以及学校发展等局限,大多数语文教师缺乏对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是以教材为唯一的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只要求学生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机械地反复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学习层面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丰富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
一、开发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已成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教学资源已是语文教师所熟知的课程资源,但课外学习资源既包含自然世界、社会现象、民俗风情、家庭生活,又包括学校文化和校园生活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不仅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应根植于现实。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结合实际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
二、重视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农村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或绿水青山、或风花雪月、或气象万千。语文课程应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从而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因为每所学校所处的地域位置不同,其自然资源也不同,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善于就地取材,对资源进行优选、重构和利用。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要求开展文学采风,利用自然资源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人物、事物、景物,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水平。如带学生去葡萄园观察“一串串诱人的葡萄,是闪光的玛瑙,是绿色翡翠、是紫色的铃铛,是粉色的珍珠”,体会作者抓住特点,把葡萄的形状写“活”的妙处;指导学生用耳朵去听小溪流水,感受“溪水叮叮咚咚地唱着歌儿”,用拟声词“叮叮咚咚”写出了溪水发出的响声;指导学生用鼻子嗅到“桂花悄悄地开出了清香扑鼻的花朵,随风吹拂,阵阵桂花的香气散发在空气中,沁人心脾”;鼓励学生用舌头尝一尝水果的滋味,体会出“如果摘下一串葡萄,往嘴里塞,香甜可口的美味呀,一定馋得你口水直流”的真切感受。学生通过对这些自然资源的感官,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水平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三、重视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农村的人文资源是语文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人文资源包罗万象,如民间的建筑艺术(鼓楼、风雨桥、宗祠建筑等)、民间歌谣舞蹈(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等),婚丧嫁娶中的民俗风情(拦门酒、打花脸等),以及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在农村的展现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随着脱贫攻坚和振兴乡村计划的不断推进,农村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被开发出来,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区域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将它们打造成为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并通过农村人文资源的优选和重构,让学生深刻领会家乡人文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让学生品味一道道精美的营养大餐,从而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四、重视校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外在的精神形象,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农村中学虽然硬件投入相对落后,但创建富有特色的文化环境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农村中学在这一方面所呈现的短板,需要教师去营造与挖掘。如在学校教室、楼道、窗台养花,努力打造绿色校园,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为学生语文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空间与载体;建立班级黑板报和校园文化宣传橱窗,把学生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或学校展示,让学生提升语文实践的能力;以文明、和谐、奋进为主题设计走廊文化,让一条条文化长廊成为语文知识的海洋,引领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遨游等等。通过这些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学校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促使他们通过这些课程资源激发兴奋点,真正爱上语文课程。
五、 重视学生身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特定空间,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开发学生校园生活资源,让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进步成长。
例如, 每天上课前教师安排学生说话三分钟,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谈自己的见闻, 夜里做的梦, 听来的故事等等;在上课的时候课文中有哪些自己熟悉的事情, 让学生起来说一说。 如学习《观刈麦》后,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家里参与父母一起收割麦子的情景和感受, 从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更要感恩父母培养,爱惜劳动果实;晚饭时间播放一些优美的诗文陶冶学生, 让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 周而复始, 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它所呈现的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只要我们用心去开发利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精彩纷呈,才会迎来农村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