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红
“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干部提升能力、担当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进一步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近年来,基层减负的口号不绝于耳,但实际效果却不甚理想。
“事事都要表格、台账、图片,甚者还要严格日报、周报,不报要通报批评,排名靠后也是通报对象”……一些基层干部反映,随着减负政策推进,确实感受到了一些变化,但存在的“刚性”负担并没有减轻。
一些地方基层负担重的原因,首先是“痕迹管理”的思维方式还比较普遍,事事要材料、件件要留痕。从工作角度看,留痕并不是原罪,但把痕迹作为刚性要求且过度泛滥,就应该警惕。
一些地方基层负担依然繁重,也暴露出更加深层的政绩观问题,一些领导重视“安排好”而不是强调“干得好”。基层工作是具体实践工作,与表面政绩相比,更该看重的是实际效果,否则很容易造成上上下下疲于应付、毛毛糙糙只管对付的后果。
干部干部,以实干为先,多去村里看,和村民聊聊,才能知道村民真正需要什么。人民群众需要基层干部来到田间地头送政策,而不是干部在办公室里加班埋头苦干敲键盘,为了填一张张复杂难懂的报表而头疼。
基层减负,根本应在于实际减“重”,明面上的会议文件少了,如果检查、考核和问责等方面的减负跟不上,基层负担不仅不能真正减下来,还更容易滋生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基层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更注重“精”而不是“频”,才能让基层干部少一些“身不由已”,多一些“轻装上阵”,在实干真干处发力。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党成立100周年,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做好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必将使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干事环境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