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14日

春耕农事忙 播种新希望

—— 岑巩县各地春耕备耕如火如荼

天星乡力元村村民在千亩桑蚕基地给桑树施肥

思旸镇盘街村村民在栽种油茶

客楼镇烟农在烤烟育苗基地匀苗

○ 通讯员 杨啟凯 吴锐 曾国仲 封琼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岑巩县各地不负春光抢抓农时,抓紧春耕备耕,翻犁田土、储备农资、管护产业,农人们忙碌在田间地头,耕耘新希望,等待新收获。

思旸镇:油茶树让荒山变“金山”

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思旸镇盘街村的清晨格外热闹,三五成群的村民,扛着锄头、背着树苗正往山里走。

“今天,我们两个人的任务是栽8亩的油茶,他负责挖窝,我负责栽。”正在进山的盘街村村民曾庆梅说。

近年来,思旸镇抢抓机遇,把油茶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现全镇共种植油茶4300亩,2021年规划再发展5000亩油茶。

“我们村流转1000亩的荒山发展油茶,按照50元每亩每年进行支付,村民们听说要租他们的荒山来种植油茶都很积极,争相把自己的山林荒土流转给村合作社,让我们的油茶产业得以顺利推进。”正往山上作技术指导的盘街村支部书记边兴鹏高兴地说道。

盘街村八山一水一分田,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50亩,山林面积6800亩,共有554户2294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既要让村级有发展,又要让村民能致富,盘街村念起“山”字经,瞄准油茶耐干、价值高、又能涵养水源的特性,确立发展油茶为村级主导产业。

走进油茶基地,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现已是连片的黄土地,正被绿油油的小树苗点缀其中。

“村里今年说要租过来种油茶,我们组上连夜就开会按了52个拇指印,同意把土地租给村里发展。村里付了我家1100元的租金,我在这干活每天还有80元,一个月下来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荒山变金山银山了。”正在打窝的盘街村赵家湾组村民杨佐余说道。

“我之前都是在外面打工,这几年我们村发展了很多产业,我们不用出远门也能在附近找到活做,一年下来仅在村产业基地打工就能挣3万元左右,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正在植苗的盘街村村民彭大妹露出幸福的笑容。

盘街村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实行政府引导、合作社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经营方式。充分利用村集体资源,引进贵州尤农科技有限公司,与村合作社合作在盘街村打造千亩油茶基地,目前已经开挖整地500余亩,完成植苗300余亩,计划在年底前全面建成千亩油茶基地。

天星乡:千亩桑园“化茧成蝶”

暮春时节,走进天星乡力元村千亩桑蚕基地,嫩绿的桑叶惹人喜爱,工人们在抢抓晴好天气对桑园进行管护。

“这片地方是我家的,全部包给程蓉栽桑树了,一亩地400元钱租金。”力元村苏坪组村民姚元珍说,“做一天活路有80元钱,我长期在基地干活,既挣了孩子学费,又能照顾家。”

今年气候好,蚕桑长势良好,又是一个丰收季。基地负责人杨绍洪说:“天气暖和了,桑叶长起来快得很,顶多一个星期,第一批蚕苗就来了,今年进入丰产期,春蚕可以养两批,打算养50张,预计收入13万元。”

2018年,天星乡借助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引进种桑养蚕产业,杨绍洪跟妻子程蓉一起远赴浙江建德市学习种桑养蚕技术,2019年便承包了天星乡小蚕共育中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1700余人次,当年他家就赚了十几万元。

“今年光是劳务费就要花掉20多万元,需要请3000多个活路才做得出来。” 杨绍洪的妻子程蓉一边指导工人施肥,一边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是桑园最后一次管护,也是桑园进入第一年丰产期,今年养蚕比以往养得多一些。”

力元村千亩桑蚕示范种植基地,既是天星乡打造的农村劳动力务工平台,也是全乡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的样板。

在杨绍洪夫妇的技术指导下,力元村井坎组赵家发2019年栽了50亩桑树,2020年他养了20张蚕挣了4万多元钱,年底还被天星乡评为年度种桑养蚕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据了解,杨绍洪夫妇作为天星乡桑蚕产业领跑人和党员致富带头人,通过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全村36户发展蚕桑产业,利益联结农户27户89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6000余人次。

今年以来,天星乡紧扣种桑养蚕特色产业发展,以打造“桑蚕小镇”为目标,积极谋划管护与发展齐头并进,做足全乡3800余亩桑蚕产业提质增效文章,引领全县8000余亩蚕桑种植产业增产增收。

目前,天星乡建成蚕茧收烘服务中心1个,标准化小蚕共育中心2个,大型蚕房5个,多层次恒温蚕房正在建设,计划下半年投入使用,将实现全年多批次养蚕,不再受季节影响。

平庄镇:杂稻制种铺就乡村“振兴路”

近日,笔者走进平庄镇观音冲村,岑巩县种子行业协会技术指导员杨秀武正在派发杂稻制种的副本种子,前来领取种子的有村里的种植大户、散户和村“两委”带头发展杂稻制种村干,派发现场井然有序,群众热情高涨。

“这次在观音冲村,我们总共要派发接近300斤副本种子,今天之内,要把全村的副本种子派发到制种户的手上,这样才能及时育种,抓准时节种植下田。”杨秀武说。

据了解,该镇的各个村级合作社已经与制种农户签订了2200余亩杂稻制种合同计划,同时引进广西兆和种业公司主体,以“党支部+公司+大户+合作社”模式展开种植。群众可以自主选择种植,种植户也可以流转土地给村级合作社,收取土地租赁资金,流转到合作社的,由合作社统一承包给制种公司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与此同时,该镇有效对接6位长期指导杂稻制种技术员,以分片包保、技术到位,指导杂稻制种工作。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地开展指导,根据群众所需所求,跟踪指导,技术直达,让学史力行深入实践,让制种群众及时登上技术“直达车”,开上乡村“致富路”。

“镇农业服务中心,一方面积极地统筹技术指导员到各村实地指导,田间授课;另一方面还组织制种大户和散户进行集中培训,强化制种技术的提升。”平庄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许阳超说。

该镇在加强技术指导的同时,还积极强化各种植户的技术培训。镇农业服务中心积极与农业农村局对接,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为制种群众集中授课,使各制种大户、散户对当前的制种行情,对各系列制种工作有详细的了解,针对制种群众在制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现场解答,切实直击问题,做到“药到病除”。

据悉,截至目前,平庄镇已经“下田盖膜”的副本种子可栽种640亩农田,其余副本种子也将在近段时间陆续“下田盖膜”,通过农技指导员的全程跟踪指导,将使全镇2200余亩杂稻制种按时按点有序推进,切实夯实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石。

客楼镇:烤烟备耕忙 助力产业旺

暮春四月,天气渐暖,正是春耕好时节。

4月8日,笔者进入客楼镇,远远望去,村民们有的在翻犁土地、有的在盖膜、有的在施肥,忙得不亦乐乎,好一幅热闹的春耕图。

“现在正是烤烟生产盖膜、施肥的好时机,我今年种植了110亩,每天请10多个工人。”种植大户吕发平说。

“开春了,春耕也开始了,我们离得近,就在这附近干点活,给家里贴补点家用,后期还有打烟、烤烟等我们都可以做,一年的话有2万元左右。”60多岁的村民金永香说。

烤烟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前期盖膜、施肥,到后期采摘、烘烤各环节都需要劳动力,每年约带动10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这极大解决了周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的难题,成为推动群众就业的重要产业。

“我去年种植140亩,毛收入40多万元,今年再打算继续种植140亩。”安山村支部委员吕邦军说。像吕邦军这样的烤烟大户,能带动本村群众就业,同时带动小户种植烤烟,助农增收。

“我去年种植20亩,得烟叶站技术人员和烤烟大户给我提供免费的技术,我家烤烟才长得好。”建档立卡户高义德说。

镇烟叶站定期组织开展种植培训,大户下田指导技术,以提高烟农种植水平,提升烟叶产品质量,全力为烤烟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客楼镇是烤烟生产万担之乡之一,烤烟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始终稳定发展,成为客楼镇农业发展的支柱之一。近年来客楼镇强化产业选择,立足坝区发展,以烤烟产业为主导,全力推进烤烟产业发展,进一步夯实脱贫基础,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2020年,客楼镇发展种植支柱产业烤烟种植4569亩,完成收购烟叶7600余担,带动1000余人务工增收,其中贫困户400余人。2021年,该镇以党支部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带动种植大户,积极发展烤烟产业。截至目前,落实烤烟面积4100余亩,种烟主体90个,目前已完成育苗工作,起垄面积3000余亩。

--> 2021-04-14 —— 岑巩县各地春耕备耕如火如荼 1 1 黔东南日报 c157047.html 1 春耕农事忙 播种新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