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电子屏上的时间跳转至15点40分,凯里火车站二楼的候车室变得更加热闹了起来——进入高铁时代的今天,速度与效率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曾经晃晃悠悠的绿皮火车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途径黔东南、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的5640/5639次“小慢车”,却是沿线群众不可或缺的出行选择。
只见大爷大妈们挑着已经售空的菜筐,娴熟地走到检票口,等待电子屏显示出绿色的“检票中”,便拿出身份证刷证进站。遇到熟悉的列车员,还顺带着打声招呼、唠上几句家常,俨然一副熟客的模样。
“这趟运行了22年的‘小慢车’,是名副其实的‘卖菜专列’。沿途几十个村子的群众都依赖它外出卖菜。”列车长胡贵川一边招呼着乘客上车一边介绍。胡贵川的父亲曾在火车途径的加劳站工作。而1997年胡贵川一毕业参加工作就在这趟列车上,从茶水员干到列车长,一待就是22年。
看过太多老乡为了省一点辛苦钱,而节衣缩食的窘境。2016年,胡贵川萌生了给老乡们“带货”的心思。在车下给老乡们联系买家,直接收购。而他在车上例行巡检时,就会和老乡多聊几句,了解老乡心里的菜价和合适的销路。并在车上做了市场菜价公告牌,给老乡们做定价参考;还用随身的小本子,把哪家有量比较大的农产品登记下来,随时可以去联系商家对接销路。
“带货”三年多,胡贵川帮忙老乡卖出的农产品不计其数,“小慢车”沿途的乡亲们见着小胡车长都很亲,胡贵川也因此成为电影《绿皮火车》的人物原型之一。
“他十五六岁,我就看他在这趟慢车上,后来他当了列车长。看到我们加劳站上来的人,每个他都认识。我觉得他就好像是一种很亲很亲的兄弟一样,永远都忘不了。”翁当村村民吴朝标是电影里的另一个人物原型。
吴朝标原本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在2019年他靠养鱼也脱贫了。而当初劝吴朝标养鱼、给他信心的人,就是这趟“小慢车”的列车长——胡贵川。一担鱼加上水,少说也有五六十斤,胡贵川会和老乡换着手挑。他的目的并不是帮老乡沿途散卖,而是到他事先联系好的饭店打包全收。自实现脱贫以来,吴朝标放弃了外出移居的机会,主动请缨带领全村村民养鱼致富。
在电影《绿皮火车》中,就是根据发生在“小慢车”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讲述了创业青年靠着一列脱贫绿皮火车,带领当地父老乡亲走上了致富新路的动人故事,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喜人成果。
据了解,该片立项之初,导演章思锋带领创作团队多次深入黔东南地区实地考察走访,在邻里百姓中发掘创作灵感、收集创作素材。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所塑造人物角色有血有肉,情节发展更是一波三折,用轻松诙谐的口吻勾勒出主人公战胜重重困难的“个人成长史”,进而以丰富生动的群像描画出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坚韧奋进的伟大力量。
卖菜与脱贫只是慢火车诸多功能之一。
实际上,它描摹出的是普通百姓生活的脉络。一卖一买间,家里的收入来了,日常用品齐了,孩子的学费也有着落了,学生的梦想飞出大山。同时,5639/40次列车途经镇远古城等多个特色景区,近年来客运段一直在探索借助“慢火车”文化,带动地方旅游经济的新运营模式。
苗年和春节期间,为丰富沿线村民的文化生活,车队还将组织书法家乘“慢火车”到沿线各站写春联、做福字,免费发放给处于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地区的村民。相比隔壁飞驰而过的沪昆高铁,绿皮“慢火车”每天穿行于苗岭的崇山之间,小小的一张火车票承载着当地百姓的希望,绵延的轨道架起贫困地区人民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第二天一早,我们再从镇远乘坐5639/5640次列车返程,随着沿途各站的乘客陆续登车,交流板上的品种越来越丰富,胡贵川热情地和菜农交换当日的产品信息,车厢内逐渐热闹起来。
这列“小慢车”,不但有新鲜的蔬菜味,更装满了浓浓的为民情怀。可以想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随着电影《绿皮火车》在网上正式上映,更为奋进新时代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