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施洞镇中心小学 邓梅芳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基础知识,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效果。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差,计算速度慢,计算错误率偏高!为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
《礼记》中提道:“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做到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中。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同时兴趣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让高年级段的学生将兴趣及学习重心放到学习中来,德育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决不能只管教不管导,只埋头教书而不顾学生的思想建设。
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着力学生思想建设,让学生将学习兴趣投射到学习中来,为学习计算打好基础;大力开展德育,将学生德育放在工作重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此时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在班上就可以达到一呼百应,学生与老师就可以做到心往一处想。教师再着手开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那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二、 “先学者”带动“后学者”
这里的“先学者”并不只是狭义的指优等生,这里的“先学者”代表所有先学会的学生。教师的讲解是一堂课的关键,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教师的讲解,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是能理解并吸收的,有百分之三十似懂非懂,剩下的对知识难以消化。因此,要想你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值,那百分之三十就是关键所在。
提升教学有效率发展“下线”很重要,而在一个班中,“先学者”将是非常好的“下线”。对于“先学者”来说,先学后教,是挑战,也是自我能力的提升及知识点的巩固。而拿计算题给“先学者”打基础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先学者”由简到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在这个解说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推动学生更加积极学习。“先学者”自己先把计算题做好,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将自己对这道题目的理解分解拆分后与“后学者”分享。对于“后学者”而言,教师说的他听不懂,但是学生说的,他也许就能一点就通,所以,让学生与学生对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交流,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讲清算理、掌握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构在对算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计算法则,大多数情况也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作为教师,我们不应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好相关知识点,拆分重点、突破难点。
高年级学生会遇到的算理有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认真备课,想办法讲解清楚,使用不同且合适的教法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举一反三。如,“通分”“约分”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果能掌握得很熟练,在学习分数四则计算时就能驾轻就熟。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久而细致的工程,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以外,还要做好相关的辅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将学生的错误还在萌芽之时就掐断。同时,认真批改作业,分析作业错误原因,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个体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德相融,采取相应的教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