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16日

德育需要赏识和反思

○黎平县龙额镇初级中学 张帮兰

学校德育工作,包涵诸多方面,领导和老师面对的是众多的活生生的同学,因各人思想性格、经历背景等具体实情各异,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也因人而异,在多种有效的德育工作中,其中“赏识教育”不可缺少。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赏识教育的核心是“爱”和“尊重”,是唤醒生命的觉醒。教师教育学生应从赏识开始,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鼓舞学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在恰如其分的赏识中,把学生引向成功。

东方国家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聪明人懂得如何赏识,愚昧人知道怎样打击。”我们都知道,“好”的学生不是天生就好,“差”的学生不是天生就差,作为老师就应实事求是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师生的心灵与精神交汇相融,在教学和德育工作过程中,留心关注捕捉每一学生的细节闪光点,利用每一契机及时鼓励、表扬、赏识,让学生感受到被老师赏识的欣慰,从而产生舒展、愉悦、和谐的心灵,自主努力、自主奋斗的意识便形成,进而渴望自己在各方面的成功感。赏识,要关注每一个同学,对每个同学要充满关心和期待,在老师的期待中,往往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在我任课的班级,有一位品行欠缺、学习较差的学生,因各种原因,情绪低落,学习不上进,偶尔有一次我发现他的日记里写道:“今天的英语、数学课因精力不集中,都没有学好,作业也不会做,又不敢问老师,怕老师批评我不专心,同学们原来有的说我很坏,又不敢随便问同学,我真的后悔,我真的不该一错再错……”我认真看完他的日记后,有不少的真情流露,我及时在他日记本旁批:“你本是个好学生,有信心、又有毅力,日记写得不错,作文也不断进步,更可贵一点是你能找不足,知错认错,能反省自己,你日后会大有前途!”经多次赏识鼓励,激活了该同学的学习内驱力,学习和品德不断进步。

又有一位爱体育不爱学文化课的同学,为使他全面发展,在一个期终我给他的操行评语写道:“篮球场上,你学得了姚明和乔丹,观众的掌声为你自豪,冬运会上的长跑,你顽强拼搏勇夺亚军,你如能再用一份心,顽强地在‘数学’‘英语’磨炼,力争全面发展,几年后,在大学校园里,将会展示你的才华,老师会陶醉在你的成功!”果然,该生因老师赏识与鼓励,大有转变,各方面全面发展进步起来。

赏识,是以人为本的需要,是能扩大延伸优点来弥补缺点。一个学校工作的主体是第一线的教师,每个教师都有优缺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天下难有完美的人和事,如果学校领导只会找老师的缺点,忽略老师的优点,势必造成领导和老师的心理隔膜,甚至对领导产生反感和厌恶,领导和同事之间就少了一点理解和信任,多了一份责怪和推诿,难于营造尊重、和谐、愉悦和协作进取的工作氛围。

多赏识,就能挖掘老师的潜力,扩大优点弥补不足。老师要多看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在优点上多作文章,延伸放大,唤醒心灵的觉醒,拓展学生发展自我,学生即使有缺点,也要以宽容的心胸对待,就是批评也要“赏识地批评”,多用委婉和容易接受的语言。如批评违纪的同学,老师不妨说:“你其他方面都不错,如能克制这方面一点,不是更好吗?”上课评价回答错了问题的同学,不妨用“你能大胆并有自己见解地回答问题,很好!如能再补充……不是完好了吗?”多赏识,少指责,就能相互激励,树立自信心,学校教育将成为和谐的环境。

反思,是一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的过程。教师的德育工作也需要不断反思,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内化为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业务水平,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总结教师的成长经验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北京师大著名学者林崇德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作为一名教师,要在经验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通过教学反思,造就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

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要树立“教师即是教育研究者”的理念。教师的研究不同于其他科研人员的研究,教师是德育的“行为”者,他的“研究”是“教学和德育的行为”的研究,“教师的研究”虽然需要理论指导,但并不那么高深,每位教师都一定能成为“教学和德育的研究者”,他不一定要发表什么高深的科研文章,他只要对教学和德育行为思考:失败在哪里?成功在哪里?得到的启示在哪里?下步如何教育引导?怎样教才出良好的效果?哪些方法更适应学生?这样他越教越得心应手,越教越轻松,越教越出良好的效果,越受学生欢迎和崇敬。概括地说,这就叫“教学和德育工作反思”,“反思”就是“教学科研”的一种,实在没有什么“神秘”,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进行“反思”,是提升工作水平的捷径。

--> 2021-04-16 1 1 黔东南日报 c157206.html 1 德育需要赏识和反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