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自力
小时候,每年的春天,都被父辈们炒得芳香四溢。
老家是十里八乡闻名的茶乡,炒茶是老家传承多年的手艺。“头茶好喝不好摘”,是我们那里的俗语。大家把春季的第一茬茶称作头茶,刚冒出的嫩叶,能捏出水来。炒头茶最要功夫,父母炒茶的画面我印象深刻。一口烧得滚烫的大铁锅,一把小竹扫帚放在锅旁。火苗舔着大铁锅,父亲把鲜嫩的茶叶倒进锅里,快速上下翻炒,茶叶变焉变色,后来才知道这叫杀青。杀青后的茶叶,被倒进另一口铁锅里,火要小很多,母亲用手开始贴着锅底揉搓茶叶。渐渐的,茶叶开始变形,蜷曲成好喝的样子。这时,母亲用小竹扫帚顺着方向不停地旋转着,茶叶越炒越香。最后,茶叶基本成形了,父母还要用余火烘焙,给茶叶上色。炒一次茶,工序有很多道,每一道都马虎不得。炒茶不仅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一旦杀青不到位,或者火太大茶叶炒煳,都直接影响茶叶的口感。
父亲深谙炒茶之道,他说炒茶是慢工出细活,急不得快不得。“火候最重要,开始火要大,收尾时火要温,这样炒的茶就好喝,”父亲说,“茶是有灵性的,你用心炒,慢慢搓揉慢慢烘焙,能感觉到茶叶在一点点的变化,直到上色成形。越是用心炒,茶叶越不会辜负你的。”我家的头茶,每年父母都要自己采,回家自己炒。炒茶似乎还带着一种仪式感,火烧起来,手洗净,父母就开始炒茶了。烟气缭绕中,香味在空气里弥漫,水壶在炉子上咕噜咕噜地响着,岁月静谧而美好。
“走,到我家喝头茶哈。”从田地收工回家时,母亲总喜欢邀乡亲们来我家尝茶。父母都很大方好客,他们说茶叶是自己炒的,喝完了再炒,不值几个钱。每逢雨天不能下地时,我家总是非常热闹。大人们把茶话桑麻,孩子们钻来钻去,气氛非常融洽。
后来,村里有了茶叶加工厂,机器代替手工做茶了,很多人都不炒茶了,直接送加工厂换茶叶。父母却仍坚持自己炒茶,一直到现在,他们说炒茶的手艺舍不得丢。我在外地参加工作后,父母炒的头茶,总要快递几包给我,我总是放冰箱里保存着,舍不得怎么喝。有时想家了,把老家的头茶泡一壶,慢慢品茗着家乡的味道。老家的头茶确实好喝,总感觉带着父母的温度呢。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转眼又到了采茶季节,老家的炒茶,又被我浸泡在浓浓的乡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