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道斌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的原产地。从历史上来看,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佛道僧尼,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古时候,人们只“吃茶”,不“喝茶”。中国四大名著,尤其是《水浒传》和《红楼梦》当中,出现“吃茶”的字眼不在少数。这是为什么呢?认真探究,古人叫作“吃茶”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喝茶”,原因就在于方法不同。
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其中就有“荼”,也就是现在的茶。茶最早是作为药物和食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而不是饮品,以茶入菜或做羹更是常有之事。
唐朝以前,茶的称谓很多,用得最多、最普遍、影响最深的是“荼”字。中唐时,陆羽在对茶有着众多称呼的情况下,在其著述《茶经》时,将“荼”字减去一画改成“茶”字,使“茶”字从“荼”字中独立出来,演变成特定的专称,一直沿用至今。
唐宋时期,茶都是用来煮的。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变成冲泡。其实以前煮茶,煮出来的是茶汤;泡茶,泡出来的是茶水。我们现在喝茶的茶,基本都是冲泡出来的茶。所以后来我们基本都说“喝茶”,而不说“吃茶”了。
当然,现在南方也有很多地方,依然还是有“吃茶”(qia恰茶)的叫法。据说,南方产茶区,当时的人如果将茶叶喝进去是不会吐出来的,而是直接嚼碎吞下去。换句话说,他们是将茶叶当作食物。也就是说,茶最初是药用、后来为食用、最后才成为饮品的。所以,古时人们多以“吃茶”称之,现在的人则是说“喝茶”。
爱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习俗,在缭绕的茶雾中叙谈家长里短、生意贸易,结交朋友,广施善缘。正所谓“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茶品即人品,茶道即人道。因为在茶中,能够悟出天地自然,洞见人格秉性。有趣的是,“喝茶”在当代,又赋予了新的引申含意。因涉嫌贪污腐化,有人被纪委带去留置审查做记录,也被戏称为“某人被请去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