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燕明
北京市东城区政务服务中心近期新开设了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专门受理和解答企业群众因各种原因没办成事的诉求。窗口设立没多久,有一些企业或群众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解决了办事遇到的“堵点”。据北京市政务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7月至今,北京全市近500个政务服务大厅都开设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成为解决群众办事难题的直通车。(4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找政府部门办事,总会有一些“疑难杂症”,不是“最多跑一次”的制度规定就可以搞定的,这背后,有些是制度设置的问题,有些是流程的问题,有些是情况说明不够清楚明白的问题……种种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办不成事”。随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出炉,一些“疑难杂症”也是及时解决。小到群众办理退休手续,大到政策出台后各有关部门对接不顺畅,“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都能贡献能量,其也成为服务型政府新的改进方向。
如今,据媒体报道,北京全市的“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从一开始的“1个”到如今的“已经有500多个”,有些还取了非常温暖的名字,如朝阳区叫“朝我说”,顺义区是“顺手提”,密云区是“密切帮”等等,这些都是政府部门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改进的写照。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进步。“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带来的不只是感动与温情,更是政府部门“为民服务”意识的提升。这样的提升,办事群众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置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百姓办事的“堵点”“难点”“盲点”等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只是北京有,全国各地都有,在一些基层更甚。也因为这样,“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便是很多人对政府部门最初的评价与印象,近年来,随着简政放权的推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改进,相关的行为的确是越来越少的。但是,依然有一些问题是被“遗忘的角落”,比如,各式各样的奇葩证明、重复证明,等等。在全国各地,还是会引发关注、引起热议,就因为其击中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感,不少人也是感同身受的局面。
从这来说,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而言,不只是北京全市需要,全国各地也是需要的,特别是基层的办事窗口,更迫切需要类似的反映窗口。更何况,在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数字时代,依然会有很多的“掉队者”,如老年群众。这意味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只是针对办事难,也需要针对这些人,给他们开一个后门。毕竟,“快时代”也需要“慢节奏”。“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置,就是很好的一种补充。这对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来说,都是需要的。
因而,对“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而言,就需要全国复制推广,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政府部门人性化服务的温暖,让服务型政府真正从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