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吴贤燕) 时下正值春耕备耕时节,为寻找到更合适本村发展的“短平快”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充实村民“钱袋子”,雷山县西江镇白碧村党支部书记李富九在探索着本村产业发展的路子……
“小米、葡萄、笋用竹、李子树、稻田养鱼、乡村民宿旅游……”他心理细数着村里已有的产业项目,思考着如何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以党史教育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把脱贫攻坚巩固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围绕村级“十四五”规划,更好地推动村级产业做优做强。
几个党员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了解到生姜种植易管理、周期短、效益高,经商议后决定:在本村示范种植生姜,若经济效益好,明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种姜产业,助农增收。
说干就干,党员干部们带着村民在田间地头犁田翻土、开沟、起垄、施肥、下种、覆土……种下一颗颗“金疙瘩”。
李富九介绍说,现在是生姜田间下种的关键时期,对今后生姜的生长至关重要,目前已购买20000斤姜种,几个党员忙不过来,聘请流转田土主人帮忙下种,每人每天150元的务工收入。3月中旬以来,我们抢抓农时,翻犁田土,开沟起垄,精细下种,目前已下种完毕。期间带动20余个劳动力务工增收,预计生姜种植总产值达32万元左右。
据了解,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村党支部把党史学习教育与产业发展、春耕生产等村情实际结合起来,从学党史中汲取力量,大力推进“学史力行”,以“助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抓好党员带头学、带头做示范带动作用,用群众的获得感检验党史教育的成效。因地制宜探索发展特色产业新路子,党员干部自筹14万元资金流转20余亩田土示范种植生姜,激发农户参与种养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群众自我“造血”功能。
近年来,西江镇白碧村坚持突出党建引领,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采取“党支部+N”模式,已种植葡萄60亩,李子树300亩,笋用竹400亩;每年种植传统优势作物小米300亩以上;高产优质香米350亩以上。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0元实现了村域经济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