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22日

认真学党史 真心办实事

—— 我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 通讯员 付光斌

群众之所盼,施政之所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黔东南州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解决“急难愁”问题,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更有底气

“厂里对我们进行了技术培训,现在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再也不用为找工作发愁了。”家住镇远县涌溪乡新城社区的罗芬,在社区党支部的推荐下,成了镇远富发电子厂的员工。如今,每月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她家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为了帮助群众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镇远富发电子厂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技术培训,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拓展了增收渠道。目前,该厂解决了1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人均月工资2500元。

新城社区党支部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对辖区内的搬迁群众就业信息进行了精准摸排,在摸清群众就业需求的基础之上,积极推荐群众就业。针对缺技术的群众,积极协调用工企业,通过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形式,让群众掌握了生产技术。

与罗芬一样,家住岑巩县大有镇大坪同心社区的张家英也吃下了“定心丸”,“社区开办了‘育婴师’培训班,除了免费参加培训之外,还给我们介绍事情做,收入很不错,生活越来越好了。”

大坪同心社区将“一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通过“就业培训+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目前,社区开展培训3期,受训群众154人,推荐就业岗位138个。

强化治理,宜居宜家更有温暖

“真没想到,在城里住也能吃上自己种的菜,真是太好了。”天柱县联山街道惠民社区的居民杨爱花高兴地说。

惠民社区党支部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社区周边流转闲置土地80余亩,打造了“微田园”项目,让搬迁群众认领重垦种菜,让搬迁群众留住“乡愁”,减轻了家庭开支。目前,该社区已有120余户搬迁群众认领到“微田园”,户均每年节省生活开支500元。

“我和当地一名群众发生了一些纠纷,后来经过社区调解委员会帮助调解后,我们不仅消除了隔阂,而且还成了朋友。” 提到社区调解工作,黎平县龙形街道龙形社区居民彭明俊深有感触。

龙形社区构建了“党支部—调解委—楼栋长—管户”的治理体系,社区配备调解委员39人、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员110人、法律顾问24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安全排查、矛盾协调、法律援助等服务,有效地加强了社区治理,全面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暖心服务,便民利民更有实惠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红十字会的干部们,给我家送来了油和米,真是太暖心了!”施秉县城关镇南官营社区居民李忠昌感动地说。前些日子,施秉县红十字会在南官营社区开展2021年“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为社区困难群众送去了一批爱心物资。

除了开展党史学习之外,施秉县红十字会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协同施秉仁康医院、南官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除了免费开展诊疗、健康咨询等服务外,还赠送口罩、消毒液等医疗物资,给群众送去了健康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以前,孩子放学了,学校管不到,自己也没有时间管。”雷山县龙头街道城南社区杨你南说,“如今,社区有志愿者帮忙带孩子,我可以安心上班了。”

龙头街道以懂民心、办实事为出发点,依托社区“四点半学校”,从学校招募党员志愿服务教师,开展课业辅导和心理辅导,让搬迁群众的子女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此外,还整合干部力量,开展民情调查,建立服务清单,实行对单销号,让群众能更进一步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 2021-04-22 —— 我州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 1 1 黔东南日报 c157620.html 1 认真学党史 真心办实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