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欧忠海) 三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近年来,该县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统一规划,理顺机制,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三穗县结合县域文旅资源,编制了14个旅游规划。制定了旅游产业化行动方案,成立旅游产业化专班。启动了《三穗县文旅体融合发展五年规划》,为“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遵循、指明方向。
加大投入,项目带动,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以打造黔东旅游集散中心为目标,积极谋划文旅项目24个,计划投入资金4.5亿元,现已启动实施项目12个。并结合三穗中医文化,着力打造“康养三穗”城市名片,积极谋划实施旅游康养项目,深入推动“旅游+康养”深度融合。
以文促旅,以旅养文,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三穗充分依托界牌竹编文化、颇洞农耕文化、木良北侗文化和寨头苗族文化,成功建成了贵洞、颇洞、木良、寨头4个3A级景区。依托红色文化、三穗“乡土文化”,建成杨至成纪念馆和故居、良上红六军团宿营遗址、岩门沟等14个乡村旅游点,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
宣传促销,擦亮品牌,突出对外彰显大品牌效应。近年来,该县以开展高铁旅游为重点旅游市场,先后赴成都、杭州、武汉、南昌、长沙等城市开展旅游宣传暨招商推介活动,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并结合县域民族民间文化,每年举办寨头二月二,木良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等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出了鲜亮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十三五”期间,该县共接待游客1024.99万人次,同比增长24.18%。
加大培训,强化管理,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该县先后组织干部和企业参加省州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研讨班,选派干部赴华侨城集团挂职学习,邀请国家、省州有关文化旅游专家开展现场教学、线上培训等方式,培训文旅从业人员2200余人次。通过建立竹编、剪纸等非遗传承人基地,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截至目前,该县有14个村组织通过村民集资入股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合作社11家、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5家,加快了文旅融合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