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屏中学 龙立翠
一、打破传统,建立实验教学新模式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将原来的“先讲后做”变为“先做后讲”,在做中学。实验前教师提出实验题目,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步骤及结果预测等,再与课本上的实验过程相比较。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选取合理、可行的方案分组进行实验,实验时老师尽可能提供所需的材料和设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验室暂时不能准备的器材由学生寻找其他代用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对器材的使用及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各组之间的对照比较。这样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创新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例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这一实验,以往按课本操作效果不是特别理想,我让学生先设计方案,学生根据教材,提出分组探究可溶性淀粉与蔗糖浓度不变时不同浓度的淀粉酶的作用,如采用2%、1%、0.5%浓度的淀粉酶进行实验;在教师启发下,有的学生提出用不同浓度的可溶性淀粉与蔗糖(如3%、5%、7%等)进行实验;有的学生又提出不同的温度(30℃、60℃、90℃)对淀粉酶有何影响;还有的学生提出在不同PH值环境中(如PH为5、7、9)淀粉酶的作用是否受影响。然后各组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淀粉酶浓度为0.5%、可溶性淀粉与蔗糖浓度为7%,温度在60℃,PH为7时实验效果最明显。
经过这样的实验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也促进了教师对实验的改进,收到了教学相长的双赢效果。
2、合理运用课件,辅助实验教学
受实验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在实验室里进行研究,我就将新课程标准上的一些比较复杂、比较重要的实验制作成课件,在实验前向学生展示,进行实验指导,讲解原理和过程;在实验后进行结果分析、讨论,还可以针对实验不成功的情况进行失败原因的分析、探讨改进方案等。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做成功,或是效果不明显。我利用课件对学生的实验结果,特别是针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包括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及制作装片过程中容易导致实验失败的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出改进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二、不局限于教材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增加实验
新教材虽然增加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并新增了模拟实验、探究性实验、课外实习等,但在整个教材中所占比例仍是比较小的,因此有必要随时在教学内容需要的地方合理地增加一些实验。
例如 “光合作用”一节,课本上提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几个著名的实验,按传统的教学平铺直叙向学生讲述,会显得很抽象、无趣。如果将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开设为演示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亲眼看见密闭容器内没有植物燃烧的蜡烛很快熄灭,而放了植物的蜡烛不易熄灭,从而得出光合作用能释放氧气的结论;演示萨克斯的实验,学生发现遮光的叶片经处理后遇碘不变蓝,而未遮光的叶片遇碘变蓝色,就很能容易总结出光合作用能产生有机物淀粉。这样显得生动、直观、有趣,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从中体会到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探索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与课外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新教学模式,将它与探究性实验有效地联系起来,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一些实验型课题,如有的学生探究“生长素及其代用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的学生选择探究“秋水仙素对植物的作用”,还有的学生探究“植物标本保色液的配制”“植物无土栽培营养液的配制”等等。这些课题要求学生使用各种实验手段,运用各种实验技巧,在探究过程中,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设计实验、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而这对于学生无论是应付高考还是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