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李桂珍 杨俊 吴遵泉
“诗”和“远方”在一起,折射出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十三五”时期,天柱县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出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组合拳”,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十三五”以来,天柱县充分发挥北侗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优势,做好“家文章”、打好“水上牌”、念好“山字经”、走好“田园路”、唱好“民族歌”,着力打造天柱旅游的亮点和品牌,把天柱建设成为黔东南州重要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地、木商文化和宗祠文化展示中心、区域性旅游商品交易中心,建设三门塘旅游景区、金凤山景区、三十里廊景区、旅游公路、特色旅游城镇等,围绕“吃、住、行、游、娱、购”旅游六大要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旅游景区景点公路,建设景区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大力实施酒店、宾馆、客栈、民宿等配套设施提升建设,全面提升智慧旅游水平。
此外,天柱县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上,成功评定乙级乡村旅游村寨3家,四星级乡村旅游客栈1家,优品级乡村旅游经营户(农家乐)6家。积极打造渡马甘溪功夫村、凤城南康村、蓝田东风、坌处三门塘村、高酿地良村等多个旅游村寨和相约巴州农家乐、凤贵荷花山庄、甘溪合约食堂、红豆农庄、山水人家等多个乡村旅游农家乐,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为全县2400余人实现了脱贫增收300余万元。
据天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杨雪翎介绍:“五年来,天柱县旅游接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稳步增长,平均每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230余万人次,其中每年接待国内过夜游客45万人次,年平均旅游总收入16亿元。”
“十四五”期间,天柱县将围绕湘黔省际重要节点城市和撤县建市目标,县文化旅游产业定位为黔东南南部旅游精品线路和贵州全域旅游重要节点。以市场为导向,产品开发为中心,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重点,以繁荣旅游经济为目的,把天柱建成“北侗传统文化”的山水田园城市旅游典范。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和开发宗祠文化、民族文化、木商文化资源,展示“清水江百里画廊”独特魅力,开发山地和水上运动项目,依托山地立体自然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休闲、健康养生和全国体育旅游融合示范胜地。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全县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4A景区和5个以上3A级景区,乡村旅游村寨达到50个,旅游接待人数力争突破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慧广电全覆盖、智能化。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天柱县将以承办黔东南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促进基础设施完善的重大机遇、展示发展成效的重要平台,全力推进全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