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26日

昔日穷山沟 今朝“绿富美”

—— 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 通讯员 谢官梅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一幢幢靓丽的苗家吊脚楼,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硬化道路,一排排通宵闪烁的太阳能路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扑面而来。

党建引领,山村发展有方向

“再过一个多月,这几头猪就能卖了,希望能卖个好价钱。”王荣憨憨地笑着说。

王荣夫妇常年外出务工,由于文化程度低,也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卖苦力,一年下来攒不到几个钱。

王家村将王荣锁定为“重点对象”,并指派党员王天周结对联系帮带,鼓励他发展产业,推介他担任护林员,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王荣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

“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改变现状……”党员王顺福来到村民王武的家中,为其加油鼓劲。

王武是村里出了名的“光棍汉”,守着家里的几亩地与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拮据,母亲去世后更是一蹶不振。

“真脱贫”还需“真自强”,改变“光棍汉”贫穷的现状最首要的是要改变他们的思想,从精神扶贫入手,从思想上教育感化他们,着力解决“扶贫先扶志”的问题。在党员王顺福的联系帮带下,王武渐渐地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目前已在广东一家电子厂务工。

王荣、王武的改变,得益于王家村推行的党员联户工作机制。通过按照居住相邻、关系融洽、便于服务的原则,推选出24名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好、作用发挥好的先锋党员作为联户党员,结对联系帮扶125户群众,带动发展致富。

五户联保,基层治理有实招

“王家村,那曾经是有名的‘后进难点村’,提到它就头疼!”兴仁镇党委书记况再猛说道。

清官难断家务事!一个小家尚且如此,何况一个有着上百户村民的村子呢?王家村尽管尝试了很多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出现“水土不服”。

“我们试试邻里几户捆绑在一起管理的方式……”在群众大会上,村主任王兴培大胆地提出了基层治理“五户联保”的想法。“五户联保”即按就近、相邻、自愿的原则,将5至10户农户捆绑为一个联保小组,每组推选一人为户长,联保户之间相互督促、相互管理,一户失信,五户受制。“联卫生保环境、联治安保稳定、联安全保平安、联产业保富裕、联人心保活力”。王家村形成了网格化管理格局。

“邻里一旦发生纠纷,户长调解。如果不行,由小组调解、族长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村主任王兴培介绍说。

“自我们村实施‘五户联保’工作以来,村里面的卫生、治安、安全、产业和群众的人心凝聚力都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村民莫兴文满意地说道。

产业兴旺,富民强村有路径

“今年我们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辣椒70亩,预计亩产1500多公斤,按每公斤2.6元计价,产值可达27万元。”党支部书记王胜宝笑呵呵地说。

多年以前,王家村思路不清、交通不便,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待在这个落后的小山村里过苦日子,只得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

“王家村要改变现状,摘掉‘空壳村’帽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要实现乡村振兴,也只有发展,只有大家都富裕了,人心才能齐,所有事情才能向前推动。”王胜宝在聊起王家村的发展时感慨地说。

穷则思变。王家人不等不靠,以干促上,充分利用当地气候特点,进一步发掘当地资源优势,拓宽生财之道。目前,王家村发展辣椒种植70亩,土豆30亩,红薯20亩,中药材钩藤30亩,还建成8000羽蛋鸡养殖基地,可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以前我们种苞谷,效益不好,把土地流转给村里面发展产业,除了打工还能收租金,主要是能照顾到一家老小。”村民韦国英激动地说。

--> 2021-04-26 —— 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1 1 黔东南日报 c157854.html 1 昔日穷山沟 今朝“绿富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