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平县城关第八小学 林茂青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们在认知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产生疑惑心理和好奇心理的一种意识状态,只有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内容有了强大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才能够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进而高效吸收相关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具有培养学生们问题意识的决心,然后再通过合理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们提升问题意识,进而促使学生们获得全面发展。
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输送传导的过程,同时也是师与生之间情感交流、思想融通,进而引发共鸣的过程。笔者认为在课堂中建设融洽的课堂环境,努力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同学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孩子畏惧老师的心理状态,根据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巧设有效问题情景,如创设冲突式、实践式、悬念式、探究式等场景,激活学生的发问意识,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尊重学生的想法、意见,学生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时可以想好了再补充,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我们都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耐心地提示,让他换个角度考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与章节内容无关,我们都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训斥,使学生树立起这样观念“有问题比没有问题好,即使问得不好,我也不会受到大家的讥笑”。同时,要重视培育学生尊重别人发言,让学生养成仔细聆听别人发言,等同学说完再举手提问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愉悦地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
小学生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充满求知欲。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是唤醒其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根据数学教学问题,创设高效生动的情境,学生会乐于投入到数学课堂中,注意力更集中,并在学习中不由自主地提问:为什么是这样?能不能那样做?小学数学课堂培养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思考的意识会提高,思维发展中必然会产生问题,促使学生想提问。每一次创新都是在问题中产生的,问题意识觉醒在辅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学习“年月日”的过程中,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故事内容围绕着过生日展开,引入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如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儿子觉得很委屈,12岁了只过了三次生日,好朋友却每年都过生日。小头爸爸回答:我也想每年给你过生日,可是你的生日本来就不是每年都有的哦。爸爸的回答一下子勾起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难道生日不是每年都有?为什么大头儿子才过了3个生日?学生的认知和创设情境出现了冲突,心中有疑惑亟待解开,情不自禁提问,然后去思考和探讨,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掌握了教材内容,数学知识还有了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
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是一个完整串联的体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提问这个阶段,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像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那样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应该借助学生自己探索答案的这个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只有真正体验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逐渐习惯于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够在遇到新知识的时候形成提问——解决——掌握知识的条件反射,而这才是学生问题意识养成的真正表现。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达到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学生不断提高数学能力的重点,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原则来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结合学情来预见性地调整课堂提问策略。兼顾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提有所问、学有所得。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有效巩固知识,在自我反思、自我对话与自主探究中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内化,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梳理解题思路,实现数学思维的深度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