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胜天
周末,天蒙蒙亮,小货车已装好出售的黄牛。看着车子沿着平顺的水泥公路下山远去,黄平县旧州镇白水寨村村民周忠敏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10多分钟后,载牛的小货车就会到达旧州镇。镇上买菜的居民都在上午8点钟左右完成一天的采购,因此必须在早上6点之前将牛运到屠宰场宰杀上市,抢占先机,卖个好价钱。
2017年初,年轻的周忠敏从外地嫁到黄平县旧州镇白水寨村,丈夫家居住在不通公路的半山腰破旧木房里,出门就是山坡,满眼都是荒土,2014年就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十分拮据。作为家庭新成员,周忠敏开始思索着如何改变家庭困境。
婚前曾从事过餐饮服务业的周忠敏,知道牛肉的行情和销路,于是和丈夫商量,利用山里土多、荒山多的优势种草养牛,改善家庭条件。计划有了,但夫妻俩却因交通不便而发愁。从镇上走路到家要2小时、下山怎么也要1个半小时。
恰好,2017年8月底,贵州省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白水寨村党支部把周忠敏家通组公路争取列为第一批项目,当年年底实施完成通车。
“水泥公路通车后,村支书上门送来扶贫资金‘特惠贷’,我家开始建圈、买牛、种草,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创业路。到2019年销售额就达100多万元,还清了修房子的20多万元债务,顺利脱了贫,同时带动村民300多人次就近就业。”勤于思考的周忠敏信心满满地说,“有了便利的交通,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今年流转的80多亩土地,已全部种上了草。计划再用牛粪与农户换稻草,扩大养牛规模,让更多的群众一起致富。”
便利的交通为周忠敏夫妇插上了致富翅膀,他们干劲十足,今年黄牛存栏已超过100头。家门前的这条水泥公路,让他们产业越来越兴旺,过上“牛”日子。
据悉,“十三五”期间,贵州启动脱贫攻坚“组组通”公路建设,黄平县依托项目支撑,完成通组水泥公路644公里,连通341个村民组。得益于交通的改善,黄平县建成像周忠敏家样的专业大户69家、规模养殖场118个,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