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1年04月28日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助力乡村振兴

—— 以黎平县调研为例

□ 吴志培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本文以黎平县为例就乡村振兴对农民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一、农民综合素质现状

文化素质不高。根据黎平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供数据显示,全县农村主要承担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296819人),具有小学文化的有93268 人,占比31.42%;具有初中文化的有 162845人,占比54.86%;具有高中文化的有 22608人,占比7.62%(包含中专、职中、技校等);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有18098人,占比6.10%。另外,传统的农耕生产,对文化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农民对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没有浓厚的兴趣,综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技术人才缺乏。大部分农民掌握农业技术单一,手上仅有传统水稻种植经验,对于中药材、经果林、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知之甚少,土地轮作、综合利用率低,冬春土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没有附加值,经济效益不高,增收困难。

思想观念落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固守传统农业经营,对发展现代农业缺乏认识,传统的小农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存在“小富即安”,缺乏扩大再生产精神,不主动钻研市场经济规律,不积极思考农业市场走势,生产中没有将农业生产总量和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农业经济效益不高。

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加强农民科技知识普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另一方面,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我们或多或少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这表现在只注重农产品的数量增长,不重视务农队伍的素质提高和职业化,导致农村人口素质偏低、人才缺乏,而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健康发展,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此外,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让更多劳动力创造价值,同时要将农村闲散的土地、空置的农房、剩余的劳动力都“活”起来,就要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一起来建设农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需要从党的理论、实用技术、社会治理、法律法规、科学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等知识教育培训入手,将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起来,才能真正地推动农村全面振兴。

深入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教育 。组建宣讲团,深入农村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热点和农村关心的环境、安居、扶贫、帮困等民生方面入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筑牢农民共同奋进的思想基础。

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教育 。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活动,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法治培训和以案说法的方式,让农民零距离接受普法教育,共同遵守村规民约,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和“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发挥榜样作用,凝聚奋进力量。组织各村、社区召开“道德评议会”,对发生在身边的不道德不文明现象进行评议、批评,不断提升德治水平。 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组织各村(社区)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开展专项文明行动,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

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 。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培训,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让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防止极端宗教势力的渗透。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加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与管理,积极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文体活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道德模范展览展示、巡讲巡演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培养农民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加强实用技术技能培训 。整合培训机构资源,搭建线上线下培训平台,合理设置培训课程,通过组织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增强农村群众致富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刺绣、手工编制等专项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群众发家致富本领。

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培训。整合各级农业、扶贫、妇联等部门培训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观摩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思想教育、理念引导和能力提升。举办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训班,把基层党建、扶贫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内容作为重点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成为引领农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加强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党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党的优良作风,让党员干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学史明德、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发达、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根本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关键在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今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新兴科学技术带进农村,引进农业,农村才能走向现代化。

组建师资队伍。采取内选外聘办法,聘请全县各部门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及各类先进模范人物,农技专家、带富能手、文化和传统工艺传承人,以及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乡贤榜样”等作为讲师,每月深入农村授课,形成城里支教农村,城市支持乡镇的合力。

加强农村科技普及。加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增加科普影片播放频率,让农民通过公益电影学习农业技术,了解市场信息,丰富文化生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农村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阵地建设,在农村建设一批较高水平的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实验基地,尤其要在农村加强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建设,促进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常态化。选好、配强乡镇科协主席,担负科普责任。选拔科普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培训、咨询、指导等工作,发挥科普人员在农村科普工作中的作用。

健全科普激励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科普惠农奖励项目,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激励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为农村服务。表彰奖励贡献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激发农民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不断壮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加强返乡农民工技术培训,增强他们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乡村振兴助力,为农村现代化添砖加瓦。

典型示范引领。通过培养示范标兵、培育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可看可学、带动力强的农村教育示范阵地。采取召开现场观摩会的方式,推动示范阵地建设,引领各村共同发展。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方法措施、实际效果和农村反响,积极挖掘乡村振兴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努力把先进地区的实用经验和好的做法,结合实际,转化为思路对策,充分吸纳到工作实践中,促进乡村振兴“个性+高度+速度+质量”。

把握市场规律导向。有市场才会有活力,要始终将产业富民、生态富民贯穿建设全过程,把秀美乡村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加强督查考评。要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年度考核内容。坚持日常指导与明察暗访相结合、例行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度,协调处理各种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工作经验,使乡村振兴考核工作上升为制度规范,转化为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

--> 2021-04-28 —— 以黎平县调研为例 1 1 黔东南日报 c158133.html 1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助力乡村振兴 /enpproperty-->